蕨类植物有不具有大孢子囊群的么 楼上刚好说反了.真蕨类是不分大小孢子的,只有低级类群,如石松亚门(就是卷柏类)才有异型孢子的区分,也就是具有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的区分.所谓大孢子,就是长成雌配子体的孢子.它的集群在植物学上成为大孢子囊.如果你的“大孢子囊群”指的是大型的孢子囊群的话,那么真蕨类都具有大型孢子囊群.而石松亚门,松叶蕨亚门和水韭亚门植物则不具大型孢子囊群.
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羽叶植物中以孢子繁殖的种类,具真正的根、茎、叶,且为大型羽状复叶。除热带雨林区的树蕨高达十数米的木本外,大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形成层分裂而成的次生组织,但通常不发育,呈短粗状的根茎。轴常呈二歧式、单轴式或合轴式分枝。多数的维管束呈筒状、管状至网状中柱。分枝时,在叶迹的上方,茎枝间维管束出现不连续、被薄壁细胞充填的叶隙。真蕨植物的叶常为一次或多次羽状分裂的大型羽状复叶,个别为单叶或掌状分裂,统称为蕨叶(图5-7)。蕨叶变异较大,在整体形状、基部、顶端和边缘以及脉序等特征上都具有多样性。由于蕨叶大,分裂次数较多和分散保存的特点,在化石中常将分裂最终的叶片称为小羽片,羽状排列的小羽片为末次羽片,依次推算出末二次羽片、末三次羽片等。较原始的叶脉为开放脉序,如扇状脉、羽状脉(侧脉不分叉或一次至多次二歧式分叉);较进化的叶脉为网状脉序(闭锁脉序)。图5-7 真蕨植物解剖特征1—蕨叶形态;2—繁殖器官,2a-c.繁殖器官类型(2a.孢子囊,2b.聚合囊,2c.孢子囊群),2d-i.孢子囊环带类型(2d.盾形,2e.顶生帽状纵裂,2f.横生纵裂,2g.纵生横裂,2h-i.斜生横裂);3—叶脉类型;4—聚合囊或囊群着生位置,4a.侧脉顶端。
植物维管束切片及其图谱,包含病理?
紫萁科的本科化石 本科化石可追溯至晚二叠世。常见的有茎干化石和叶化石两类。茎干化石可以二叠纪的具有叶隙的Palaeosmunda(Gould)Li,emend.(古紫萁)为代表。二叠纪其他紫萁科茎干化石如Thamnopteris(丛蕨)不具叶隙。产于晚二叠世纪以后地层中的Osmundacaulis(紫萁茎),可用作类似现代Osmunda(紫萁)的茎、根、叶柄的石化标本的通用形态属名。紫萁科的叶化石主要见于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Todites Seward(似托第蕨)是根据生殖羽片化石建立的属名。它和紫萁科现生属Toden(托第蕨)十分相似,只是化石种类的孢子囊小一点。Todites Seward(似托第蕨)裸羽片一般作枝脉蕨形。孢子囊一般成囊群着生在侧脉上,具短柄。孢子囊顶短的细胞增厚形成帽状环带。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早期,以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最盛。Cladophlebis Brongniart(枝脉蕨)形态属名。为Todites的裸羽片,但其他一些真蕨和种子蕨的裸羽片也可包括在这一形态属名之内。蕨叶二至四次羽状分裂。小羽片较大,或多或少呈镰刀形,全缘或具锯齿,以整个基部着生于羽轴。枝脉蕨是能在形态上可以和现代紫萁科植物营养羽片相比的蕨叶化石。Cladophlebis包含上百个种、二叠纪至白垩纪。
绘松属孢子叶球纵切图并标出各个部分 这是在书上拍的,松属的雄配子体由小孢子发育而成,雌配子体由大孢子在珠心内发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