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有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可见人体排湿工程的难度,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湿气过盛,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去看中医时,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水湿过盛的表现。
关于湿邪,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著名脾胃病大家路志正老先生曾经说过,“行医70余年,我接诊过不少病人,我发现很多病人的体内都有湿邪作怪”。
由此可见,湿邪已经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
那么湿邪能导致哪些疾病呢?
一、湿邪可以导致头晕、头痛、高血压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每天的状态应该神清气爽的,但是体内湿气重的人多会感到身体沉重、困乏、睡不醒,甚至头晕、头痛,尤其是血压高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头晕、头昏沉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湿邪太多,阻碍清阳上升头脑导致的。
如果湿邪进入血管,那么我们的血液就会粘稠,心脏运送血液的阻力增大,为了保证正常的血液输送,心脏只好增大压力,结果导致血压升高,造成了高血压。
二、湿邪可以导致肥胖、高血脂
肥胖、赘肉已经成为全民健康、美丽的头号公敌。
肥胖是怎么产生的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脾虚湿停。
脾主运化,会将吃进身体内的食物转化成精微物质,然后输送至各个脏腑器官,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受损,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变成精微物质,而会变成痰湿堆积体内,堆积越多就成了赘肉。
高血脂也是因为痰湿过多,堆积在血管内造成的。
三、湿邪可以导致心慌、胸闷、心脏病
在三四十年以前,心脏病大多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的,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效如桴鼓。
但是近二十年以来,临床发现单纯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心脏病不好使了,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痰湿体质的人太多了,就是痰浊阻遏心阳,心阳不振导致的心慌、胸闷、心脏病。
中医认为,心脏的阳气是让心脏保持收缩的动力,可是由于痰湿太盛,痰湿本身是一种阴邪,痰湿阻遏了心的阳气,就会导致心脏跳动受阻。
因此对于之类的心脏病,必须要化痰浊。
四、湿邪可以导致胃胀、胃痛、胃酸、腹泻等胃肠病
几十年前中国人的胃病几乎都是饿得,现在中国人的胃病都是撑得。
现在各种外卖、宵夜、烤串、火锅,这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让我们的脾胃疲惫不堪。
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湿邪堆积,阻碍胃气下降,导致胃痛、胃胀,湿邪化热,导致胃酸。
湿邪阻滞肠胃,还会导致腹泻。
五、湿邪可以导致淋病、结石
淋病其实就是指小便的问题,就是西医讲的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漓不通。
因为湿邪重浊,所以习惯往下走,湿邪下注,蕴结膀胱,就导致小便出问题,湿邪阻滞膀胱气化,影响小便排出,所以会尿频、尿急。
尿路结石也是因为湿与热相结合形成,阻塞尿道,就导致腰痛、排尿困难、
尿血等症状。
尤其是夏季结石多发,湿热体质的人尤其注意,应当注意清热利湿。
六、湿邪可以导致湿疹、带状疱疹、脚气等皮肤病
一到夏天,医院里哪个科室的门诊比较忙碌呢?
皮肤科绝对能排到前几名,冬天时几乎没病号,夏天诊室简直火爆,这就是皮肤科的现状。
什么夏天病号多?夏季得湿疹、带状疱疹、脚气的人太多了。
中医认为这些皮肤病都是因为湿邪导致的,真菌也好细菌也好病毒也好,这些微生物最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下生存,湿生虫。
七、湿邪可以导致带下异常
女子的带下具有润泽阴户,防御外邪的作用,排卵期的时候会稍多一点,这是正常的。
可是,当白带过多,甚至颜色、气味都发生变异的时候,这多半是提示您患上盆腔炎、宫颈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之类的了,这在中医中叫做带下病。
中医妇科第一人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写道:带下俱是湿症。可见治疗带下,必须祛湿。
八、湿邪可以导致痛风
喝啤酒,吃海鲜,不运动,造成了现代人最痛苦的痛风症。
痛风,在古代叫做“白虎病”,形容疼痛的部位就像被老虎咬住一样疼不可忍,经常在半夜被疼醒。
中医认为,痛风是湿热下注,湿热邪气阻塞经络(主要是足太阴脾经),经络不通则痛,导致脚部关节剧痛。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当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缓解患者的肿痛。
上述罗列的病症,只不过是湿邪治病的冰山一角,可见湿邪对健康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吃中药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彻底祛湿呀?
当然有了,可以用食疗的方法。有一个方子能够祛湿健脾,彻底祛除身体的湿邪。
古方伏湿茶:茯苓12克、炒薏米12克、炒扁豆12克、炒赤小豆12克、 怀山药9克、陈皮9克、玉米须 9克、荷叶 9克、冬瓜皮 9克、新会砂仁6克、 肉桂6克、莱菔子6克
这个方子具体怎么发挥作用的?我们来看一下药物组成。
首先,脾虚生湿,所以祛湿的根本是健脾,脾胃运化功能健运了,湿邪无处而生。
健脾用什么呢?:茯苓、炒薏米、炒扁豆、 怀山药
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大松下。”
茯苓作为九大仙草之一,药效平和,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茯苓能够健运脾胃,脾胃的功能恢复,就能促进水液的代谢。民国大医张锡纯认为茯苓可以通过将脾胃之中的痰饮化成水液,使其加入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
茯苓有利水的功能,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薏苡仁,生性滑利,最擅长利湿,可以使湿从下焦而去,薏苡仁性寒凉,生用可能会损伤脾阳,所以需要把它炒一下,焦香入脾,既能健脾,也能祛湿,一举两得。
白扁豆这个药很平和,不带任何偏性,最大的作用就是补益脾胃,同时也能祛湿,很多有慢性腹泻的小伙伴平时可以多吃白扁豆。
山药这味药更厉害了,能同时补脾、肺、肾三脏,尤其擅长补脾止泻,非常平和,老少皆宜。
在清代医宗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很多关于山药治病的记载,可见山药的补脾之功效。
除了健脾祛湿,祛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湿,让湿从小便中排出,直接减少体内的湿气。
利湿用什么呢?炒赤小豆、荷叶、冬瓜皮。
炒薏米、荷叶,赤小豆,直接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简单爽快。
除了健脾、利湿,还有燥湿,多用气味芳香的药,用什么呢?
陈皮和砂仁都可以理气,把补进去的气理得顺顺当当的,从而避免气滞。砂仁和陈皮有一股特殊的芳香,我们知道脾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芳香,芳香可以醒脾,把慵懒的脾胃叫醒,让脾胃精神抖擞。脾胃功能强健,湿气自然顺利排出。
痰湿不分家,除了祛湿以外,也不要忘了祛痰,用什么祛痰呢?
莱菔子,就是萝卜的种子,莱菔子不仅能够祛痰止咳,还能够消食化积,帮助脾胃把积食化掉,从根本上解决生痰问题。
莱菔子还有下气作用,增强胃肠蠕动,排出浊气,对人体的气机调节有好处。
为什么用肉桂呢?
肉桂可以温阳,可以暖脾胃,给脾胃增加阳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肉桂还可以促进毛孔开方,是湿邪通过皮肤以排汗的形式出来。
整个方子有补有泻,还温阳、行气,既能从出汗、小便等方式直接排出湿邪,又能健运脾胃,解决湿邪再生的问题,可谓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