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2020-09-25新闻10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历朝历代都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而在战国时期更是能人辈出,“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大名将”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今天达叔要讲的这位同样也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杰出人物——李信。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影视形象——李信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史记》

这是《史记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对于李信的简要描述,可见李信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在秦国展露了头角,并且讨伐了燕国,并逼迫燕王及太子丹,将太子丹的人头进献给了秦王政,从此李信便成为了秦王的小红人、备受信任。

一、军中崛起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其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 《秦本纪》 )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影视形象——商鞅

自“商君变法”以来,秦国实行的便是军功爵制度。这样的制度施行给予了世卿世禄制丰厚打击的同时,也给予了普通人,尤其是农民阶层,通过征兵入伍,奋勇杀敌来换取身份与地位的机会。李信虽不是农民出身,但他也只能凭借战功来说话。从他“起于伍”的背景来看,能够成为年轻的将领想必杀敌无数、骁勇无比,方能受到重用。

二、伐燕得宠

“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 《史记》 )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荆轲刺秦王》

这里就提到李信获得了燕太子丹的首级,下面来梳理一下前因后果。首先是燕国太子丹派出“著名”刺客荆轲以献图之名刺杀秦王,成语“图穷匕见”就是这么来的。但是布局周密的刺杀行动失败了,不仅荆轲被分尸,幕后黑手燕国太子丹自然要承受秦王政的怒火。“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 《史记》 )秦始皇便派出王翦带领王贲、李信等讨伐燕国。太子丹刺杀秦王本为自保,此情此景怎能抵挡秦军铁骑。在秦军大破燕国都城之后,李信率众对逃窜的燕王及太子丹穷追不舍,最终逼死了太子丹,献上人头,成功为秦王政泄愤,秦王大喜,自此重用李信。

三、伐楚兵败

“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史记》 )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兵败请罪

虽说亡秦必楚,可面对想要七国天下的秦王政以及秦国的虎狼之师,楚军也不过是负隅抵抗罢了。一路跟随秦军战功赫赫的李信自然是对秦军自信无比。为了早日平定楚国,秦王政询问李信需要多少兵马,李信声称二十万足矣,可王翦却说需要六十万兵马。而秦王最终选择了心高气傲的李信领衔二十万兵马讨伐楚国。骁勇虽好,可对于战情判断失误可谓兵家大忌。大败而归,这是李信南伐的结果,也是他失去秦王信任的开始。

秦国将领李信,骁勇无比,为何不被史学界重视?

七国分布图

那么为什么史学界对李信不够重视呢?首先历史上的记载中虽然足以体现出他的功绩,但历史上对于李信的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根据上文的引用也可以看出其在《史记》中的记载都是在他人传记中的只言片语,根据历史记载无法对于李信这个人物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另一方面战国时期距今久远,现存发现的器件、文物中也没有李信相关的史学价值体现。因此李信这个人物虽因游戏被年轻人所知,但在史学界并不被重视。当然在这里达叔也希望对于李信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发现,以期和读者朋友们进一步分享。

( 参考资料~《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秦本纪》 )

#秦朝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