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规则意识是自动驾驶上路的前提

2020-09-25新闻29

近期,两则关于自动驾驶的新闻备受关注——一是国内某互联网公司拿到了全国首张“全无人驾驶”路测牌照,一是全球首起自动驾驶撞人致死案被判定为“过失杀人”。两相对比,意味深长。如何化解便捷与安全的矛盾,是自动驾驶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规则意识是自动驾驶上路的前提

新华社资料图 许畅 摄

自动驾驶可谓近年一大“风口”,在业界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汽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全程操作,那么车祸概率将几近于零,城市拥堵也将大大缓解,社会出行效率可以获得革命性提高。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的进步,让自动驾驶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化拥有越来越多的支撑条件。在乐观派眼里,目前欠缺的只是时间的沉淀、算法的迭代。全球互联网巨头与创业者也都将目光聚焦于自动驾驶,摩拳擦掌希望在这个万亿级“蓝海”中获得先发优势。

技术革命值得期待,但在笔者看来,自动驾驶能不能上路绝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自动驾驶的最大优势,在于机器可以在既定规则下稳步运行,不会因为紧张、侥幸、失误等感性原因导致事故。但这个愿景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所有道路参与者都遵规守矩、整个交通秩序仅凭规则维护就可运转自如的前提下。反观世界各国的路况,都存在闯红灯的行人、乱窜的非机动车、情况各异的乘客等大量不可控因素。这些变量组成了任何实验室都无法模拟的环境,对机器的视觉和判断提出了巨大挑战。一旦做不到随机应变,就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全球首起自动驾驶撞人致死事件背后,就有一个没有走人行横道的行人、一个心不在焉的安全员和一套不成熟的算法。

安全带、侧气帘、自动刹车、机盖弹起系统……自汽车诞生之日起,有关行车安全保障的技术探索就从未停止,但现实已经证明,这些都不如人们头脑中的安全意识牢靠。美国与德国同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安全技术也没有代际差异,但在驾考难度、违章成本等管理层面存在明显区别。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蝴蝶效应”,令美国每10万人中命丧交通事故的要比德国多近10人。基于种种现实考量可以看出,自动驾驶如果只是技术的狂欢,无异于跛脚走路。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自动驾驶的拥趸们更应该在提高社会规则意识、涵养道路文明等方面做文章,特别是利用技术手段引导更多道路参与者恪守规则。这个“纯净”的交通环境涵养出来了,自动驾驶才能真正具备可行性。说到底,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我们不能陷入“技术至上”的窠臼。追求科技创新与强化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齐头并进,这样的合力对改善人类生活有着更大的意义。

#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规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