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大风起兮"云"飞扬——湖北麻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掠影

2020-09-25新闻18

9月24日,黄冈市第三届云上"一节一会"进入麻城时间。麻城市文化旅游云上推介活动以"云"直播的形式展示五脑山景区活动现场,在主播参观游览过程中介绍麻城文旅资源,推介精品旅游线路、麻城地标优品和旅游商品,数万观众通过手机观看推介盛况。

大风起兮\

走进大别花乡、孝善麻城,不分市区、乡镇,有广场的地方就会有欢快舞者;不论专业还是业余,有公园的地方就会传出愉悦的歌声、戏曲声、乐器声;不论景区、乡村,有图书的地方总会遇上捧书展读的阅读者……市民日常生活的中这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场景,都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浸润和脉动,并从中嗅出麻城的特色芳香。

自2018年4月,黄冈市获得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麻城市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创建目标,狠抓公共文化阵地、人才、制度、数字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文旅融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阵地建设,群众文化生活有载体

9月19日,黄冈市第三届云上"一节一会"开幕当日,我们再次走进麻城市孝感乡文化公园。

这座仅靠政府3000万项目启动资金,撬动12亿项目投资,妙手打造的"城市客厅",复活了一段"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尘封历史。

大风起兮\

较之两年前,这里的建设更加完备,已经形成以移民文化轴、科举文化轴、孝善文化轴和百家姓文化小镇为主题构架,免费向市民开放的4A级景区。登上即将开放的文化公园第一楼——孝善楼,远眺整个园区,一半是天然绿,一半是古风城,二者相得益彰;天然绿里乐声阵阵,古风城里格调如画。

循声觅人。我们遇见了"拉唱黄金搭档二人组"——70岁的刘爹爹与76岁的何爹爹。刘爹爹有副好嗓子,流行歌、小戏,张口就能唱上几句。何爹爹耳背,但从小喜欢拉二胡,一般的曲子都能拉成调。每天下午,他们一人拉一人唱,就能乐呵一下午。

"连下雨都挡不住我们。"刘爹爹说,公园是个消遣的好地方,光他们这一块地儿,每天下午都有唱歌、跳舞、唱戏、乐器演奏的来休闲娱乐。

孝感乡文化公园不仅在硬件的打造上力求其精,而且在软件的开拓上力求其深,用移民和先贤的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忠勇孝悌、同舟共济精神教化人们。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麻城市不断夯实文化阵地建设。除了完善孝感乡文化公园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外,投资3200多万元,完善了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功能,完成了市文化馆老馆改造、新增馆舍装修和设备配备,启动了麻城市文体中心建设,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一园一中心四馆"新格局。

与此同时,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新建、改扩建木子店镇、张家畈镇等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19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均按照要求完成"三室一厅一场"建设任务;452个行政村,均建有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并建成"湖北省中心农家书屋"3个,全国农家书屋示范点1个,96.5%的村(社区)建有标准化文体广场,村级文化设施达标率超过国家标准。

队伍建设,开展文化活动有骨干

如何让一个个独立的文化场馆、院团,聚力形成一张公共文化服务"网"?

麻城市文旅局局长屈正修的答案是:人。

专业院团让麻城文化名片"亮"起来。

麻城东路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麻城的文化名片。作为有70年建院历史、被中宣部等12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的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精品创作再创新高。

2019年,麻城东路花鼓戏折子戏《扯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东路花鼓戏大戏《麻乡约》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大型红色革命题材东路花鼓戏《江姐》公演。

今年7月1日,《江姐》在麻城市会展中心精彩上演,并首次在麻城发布网络平台进行直播,献礼建党99周年。

近三年,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共完成送戏下乡400多场,在保障麻城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上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大风起兮\

社会团队让文化活动"多"起来。

9月19日晚上8:00多钟,荣辉艺术团的团员们还在麻城市文化馆老馆的排练厅里紧张地排练。团长汪首礼说,他们在为今年的送戏下乡作准备。

荣辉艺术团是活跃在麻城乡间的社会文艺团队之一。艺术团有舞蹈演员23人,乐队人员19人。2019年,他们参与送文化下乡演出56场次。

像荣辉这样的社会文艺团队在麻城有20多支。文化馆为其提供排练、艺术指导,他们积极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文化演出送到村头。

麻城市文化馆馆长余炳俊介绍,2019年,除专业院团送戏下乡外,文化馆组织民间文艺团体送戏下乡280场次。全市452个村,每村每年送戏下乡一场,100%达标。

麻城市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将社会文艺团队统一纳入常规管理,形成文化志愿者队伍,依托"百姓舞台"、文体广场等文化阵地,以推动组建民间文艺团队的形式,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直接服务基础群众。

文化骨干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徐水冰是中馆驿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馆驿镇辖25个村,为了指导村里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徐水冰每月至少要下到每个村一次。

像徐水冰这样的基层文化骨干力量,麻城有56人。为了破解基层文化专职人员不足的难题,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以钱养事"和公益性、志愿者岗位,每个站配备3名文化骨干,全部到位。此外,每一个村还配备了1名专、兼职文化员。

数字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尽在指尖

在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过程中,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麻城市稳步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通过配备借阅一体机,市民借、还书,动动手指就能完成,实现服务方式的科技化和网络化。

9月19日,在中馆驿镇林家下湾村农家书屋里,3名身着文化志愿者红马夹的工作人员正忙碌着。贴码、扫码、录入,他们是在为图书"上户口"。

"全市有30多名志愿者正在同步为农家书屋图书进入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工作着。"麻城市图书馆馆长黄亚军介绍,该市以麻城市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在全市19个二级行政区建立20个图书馆分馆,打破"各自为战"的服务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实现馆际互借、通借通还,既方便农村读者就近借阅,也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到本月底,麻城村、镇、市三级图书可实现通借通还。"

两年来,麻城市分区、分重点加强总分馆制和数字化建设,市文化馆也已完成25个总分馆制和数字化建设任务,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建设,在麻城不仅仅运用在文化服务上,更运用到了旅游行业中。

"什么时候适合出游""景区哪个地方可停车"……走进麻城市导游服务中心,这些问题迎面而解。

景区周边消费数据,景区的舆情数据、满意度、投诉等可一个不落;各大景区720度全景展示,轻轻一点,可"云"游景区;全域旅游监控平台连接每个景区,成为综合性的指挥系统平台……

智慧旅游平台、掌上图书馆、实时大数据墙、电子书阅读本,麻城文旅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将市民带入大数据时代。

创新融合 文化成最美风景

近两年,麻城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发掘生态文化、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7月1日,黄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大别山精神红色文化展览馆建成开馆。该馆坐落于湖北交投大别山公司正在创建5A景区的麻城龟峰山景区内,展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期间,发生在麻城及周边地区的系列革命事件和革命英雄事迹。"展览馆的开馆,满足了游客参观、学习交流等多种需求,助推了麻城旅游市场回暖复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精神家园。"湖北交投大别山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晏振华说。

大风起兮\

同样是坐落在龟峰山风景区内的龟峰山村,将文化活动中心与游客活动中心"合二为一",提高了文化设施利用率,村里农家书屋成了游客旅途小憩打卡之地。

"旅游地图、景区景点、地标优品、文化直播、数字阅读、文化名片……"书屋内一台文化一体机,让歇脚的游客可体验指尖一点观景、看书、看直播的快乐。而书屋内悠闲的沙龙设计,也无疑是吸引游客的特色之一。

村支书记杨胜余告诉我们,今年4月份以来,前来农家书屋人流量达到了6000人次以上。

在麻城市龟峰山镇因书而红的景点,还有新近被评为2020年黄冈市十佳旅游民宿的齐家山居。

9月19日,手捧书籍,静坐于山间小溪旁阅读的武汉游客柳先生,成为齐家山居里的一道风景。这家民宿吸引了柳先生连续两年来此休假,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很喜欢这里的两个开放式的书屋设计。"柳先生表示,齐家山居环境好,阅读的氛围也好,他很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以看书的形式放松自己、愉悦身心、充盈灵魂。"一边逛景点、一边品文化的惬意享受,在麻城的这个景点实现了。"

文化成景区,景区有文化,是文旅融合之道。麻城市通过文化进景区,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他们将文艺演出送到景区,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把文化设施建在景区,推动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取得"1+1>2"的效果。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麻城市一直走在探索文旅融合的路上。(文/何皎月 李青松 图/周奇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