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牛奶和豆浆,选鱼还是选熊掌?这是个问题

2020-09-25新闻8

一、豆浆的 “真相”

1、豆浆营养丰富

豆浆中几乎含有大豆中的全部成分,包括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黄豆被人们称之为“植物肉”,“绿色的牛乳”, 由此可知用以制成的豆浆中必定也含有多量的蛋白质。

2、豆浆中的蛋白质属优质蛋白

豆浆中蛋白质的质量也较好,属植物蛋白,其氨基酸组成中赖氨酸含量较高,是人体主要的必需氨基酸之一。

3、豆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

豆浆中脂肪含量中等,为3.7%, 其特点是胆固醇含量低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而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大豆脂肪中又含有较多卵磷脂,对增进老年人记忆力具有重要作用。

4、豆浆中含丰富的微量元素

豆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少。其所含矿物质中以钙、磷、钾、铁的含量较为丰富,都是人体较易缺乏的元素,尤其是铁的含量高出牛奶。

5、豆浆是理想的营养饮品

豆浆中包含了牛奶含有的全部成分,并且在蛋白质含量、脂肪组成等方面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其营养价值与牛奶相比毫不逊色,是身体虚弱,病后恢复期人体理想的营养饮品。

牛奶和豆浆,选鱼还是选熊掌?这是个问题

二、牛奶的 “真相”

1、牛奶中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

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乳蛋白等,所含的20多种氨基酸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奶蛋白质是全价的蛋白质,它的消化率高达98%。

2、牛奶中的脂肪品质好

乳脂肪是高质量的脂肪,品质最好,它的消化率在95%以上,而且含有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

3、牛奶中的糖类易于吸收

牛奶中的乳糖是半乳糖和乳糖,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糖类。

4、牛奶中所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比例适中

牛奶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是溶解状态而且各种矿物质的含量比例,特别是钙、磷的比例比较合适,很容易消化吸收。牛奶还含有丰富的乳清酸,不仅能抑制胆固醇沉积于动脉血管壁,还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胆固醇的产生。

真相:牛奶和豆浆各有各的营养价值,我们根据需要选购即可。

牛奶和豆浆,选鱼还是选熊掌?这是个问题

三、喝牛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对于婴幼儿来说,牛奶不能完全代替母乳

牛奶对人体各个功能器官的发育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与人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婴幼儿不宜单纯只用牛奶喂养,应合理调配了饮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育。

2、乳糖不耐受者也能饮奶

奶类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大约占4%~6%。有些人由于体内缺少分解乳糖的酶,在饮奶后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胀、排气甚至腹痛、腹泻,称为乳糖不耐受。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乳糖不耐受者减轻症状:①少量多次饮奶;②避免空腹饮奶;③严重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或去乳糖的奶及奶制品,如酸奶、奶酪等;④早餐的牛奶中可加鸡蛋。

3、喝牛奶要注意补水

4、刚挤出的牛奶因易被病原菌污染,所以不建议直接饮。生鲜牛奶中有益菌和有助消化的酶高于加工过的牛奶。如能保证卫生安全,可以食用。

5、喝牛奶要因人而异

有以下情况不宜喝牛奶:接触铅的人;对牛奶过敏的人;反流性食管炎者;做过胃切除手术的人;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平时有腹胀、多气者。

6、防止“牛奶贫血症”

所谓“牛奶贫血症”, 是指婴幼儿因饮用牛奶、忽视添加辅食,而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不仅牛奶中含铁量太少,而且铁的吸收率很低。婴幼儿在没有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及断奶以后,应当适当添加辅食,防止牛奶贫血症。

牛奶和豆浆,选鱼还是选熊掌?这是个问题

四、科学的喝豆浆

1、豆浆必须在煮沸后饮用

未经煮熟的豆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有抑制蛋白酶的作用,并刺激胃肠道。

2、豆浆中不宜加放红糖

因为红糖中的某些成分与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产生沉淀,豆浆中可适量加少许白蔗糖,以改善口味。

3、不宜用暖水瓶装豆浆保温

因为豆浆里的物质能够溶解暖瓶里的水垢,暖瓶温湿的内环境也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喝了会危害人体健康

4、豆浆一定不要与红霉素等抗生素一起服用。

因为两者会发生拮抗化学反应,喝豆浆与服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以上。5、豆浆一次不宜喝得过多

过量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满、腹胀等症状,每天300~500毫升即可。

6、不宜用豆浆冲鸡蛋喝

因为鸡蛋中的黏液性蛋白非常容易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会产生人体无法吸收的物质,从而也失去豆浆和鸡蛋本身的营养价值。

7、胃炎、胃溃疡、肾病、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不宜食用豆制品

因为豆类中含有一定量低聚糖,可以引起肠鸣、腹胀等症状。

8、不要空腹喝豆浆

如果空腹饮服豆浆,它只能代替淀粉作为热量消耗掉,这样不仅使蛋白质浪费,又使体内营养失去平衡,从而加重消化、泌尿系统的负担,可谓得不偿失。

牛奶和豆浆,选鱼还是选熊掌?这是个问题

#吃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