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2020-09-25新闻16

导语:

一提到汉代映入大家脑海的不是文景之治国家富强的局面,就是汉武帝马踏匈奴辉煌的盛世场景。 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汉朝在文化领域出现的一场著名争论——经今古文之争。

这场争论虽然不像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平定匈奴那样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它却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着整个历史的格局。这场争论从汉高祖时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戊戌变法时期, 持续长达两千多年。 即使到了现代,我们的思想仍然悄无声息的受着今古文之争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从头到尾讲述一下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古文经书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经今古文之争的罪魁祸首。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规定凡是六国史书和诸子百家,除了博士官能够收藏之外,其他人一律焚毁,不得私藏。并且坑杀了一些方士儒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也就成为今古文经之争的罪魁祸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作品之后, 很多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就此失传。因此在秦代没有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在汉初流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保存下来:

途径一(今文经的来源):饱学儒家经典的老儒通过背诵记忆的方式,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这也就是今文经产生的主要途径。因为秦朝存在时间并不长,只有30多年的时间。因此它的短命而亡为今文经能够保存下来提供了可能性。途径二(古文经的来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一些儒生把儒家经典埋藏起来,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儒家经典又得以重见天日。话说,他们埋藏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把书藏在墙缝里的,也有把书藏在地底下的。总之,都是藏在一些犄角旮旯,很难让人发现的地方。发现藏书最多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在曲阜的孔子旧宅。另一个是河间王献处。这些陆续被发现的战国时代的儒家经典字体都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因此也被称为古文经。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史记》

因为儒家经典流传下来的方式不同。 所以儒家内部又分为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 今文经大多是用汉朝时流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古文经大多是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典在汉初表现为这两种形式也为后来的经今古文之争埋下了伏笔。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焚书坑儒

二、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差异。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能够持续数千年,归根到底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具体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所造成的。除此之外,两者还推崇不同的儒家经典,对待孔子和周公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对儒家经典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具体差异:

1、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同――两者斗争的主要分歧。

对待儒家的传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分别有不同的注释型著作。而且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在对待六经的排名先后上也有很大的分歧。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首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的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以班固为首的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六经的顺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而且两者又有不同的六经注释型著作:

①《诗》

古文经:《毛诗》

今文经:《鲁诗》《齐诗》《韩诗》

②《书》

古文经:《古文尚书》

今文经:伏胜、大夏侯、小夏侯

③《礼》

古文经:《逸礼》、《周官》

今文经:《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庆氏礼记》

④ 《易》

古文经:《费氏易》、《高氏易》

今文经: 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

⑤《春秋》

古文经:《左传》、《邹传》、《郏传》

今文经 : 严氏 、颜氏、《榖梁春秋》

通过对上述儒家经典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古文经学家和今文经学家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对诗、书、礼、易、春秋都有属于自己流派的解释性著作。而且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在注释儒家经典的时候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一旦在儒家经典当中渗透进不同的价值观念就会使儒家经典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儒家经典服务于不同的人。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古文尚书

2、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今文经和古文经两者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文字和解释性著作的不同。两者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以及儒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今文经认为: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在研究方法上今文经学家主张章句推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其实后世流传下来的今文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影响。是经过董仲舒改良之后逐渐演变而来的。

汉景帝以《黄帝》、《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 《史记》

古文经认为:重视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分析事物发展演变时不结合阴阳五行和刑名学说。注重师承、严守家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古文经学家看中的是章句训诂,把儒家经典视为古代的历史资料,简单来说就是把儒家经典看作历史书。并没有把儒家经典上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因此在总体上来看古文经相比今文经来说显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汉书·艺文志》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今古文对比

3、对待孔子的态度不同。

两者除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外,在对待孔子的态度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孔子的评价:

今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素王,六经都是孔子创作出来的。而且孔子是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创立者。孔子并不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而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因此今文经学家是把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身份来加以评价的。

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汉书·艺文志》

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先师,孔子的一套理论体系是从周公那里传承而来的,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传而不述。因此古文经学家是把孔子作为儒家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来加以评价的。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书·艺文志》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孔子画像插图

三、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过程――持续数千年的拉锯战。

如果把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放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角度来考量,你就会发现这场斗争是意义深远的,而且对我们整个文明的走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场斗争从秦朝灭亡开始,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持续了近两三千年的时间。直到今天我们很多的思想观念依然受到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影响。在这数千年的斗争过程中,今文经和古文经互有胜负,用句俗话来说就是“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两者是轮流的坐庄。但是,两者中的一方谁都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另一方。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两者的斗争是十分复杂的。由于篇幅有限,如果要详细的把它叙述一遍那是不太可能的。在下文当中我就挑选几个在历史上斗争比较激烈的时期展开论述:

1、两汉时期——今古文之争的巅峰期。

两汉时期是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这场斗争从西汉初年在孔子旧宅和河间王处发现古文经为起点,到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结合今文经和古文经遍注群经实现两者初步融合为终点。整整贯穿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今文经和古文经既有斗争又有融合,最终实现了同一发展。以下是两者斗争的主要几个阶段:

①阶段一:(西汉初年)今文经占有优势。

西汉初年,因为今文经出现较早。而且董仲舒等人也以善治今文经《公羊春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在董仲舒的建议之下,汉武帝确立了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政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但是,这里汉武帝强调的“儒术”是今文经而不是古文经。在董仲舒的建议之下很多今文经学作品陆续被立为学官。

“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门名家。”。——《经学家法讲义》

但是在这一时期,古文经发展的并不是那么好。 因为古文经出现的比较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十分的有限。而且相比于今文经来说古文经比较保守,它的很多价值理念并不适合汉武帝来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在汉朝初年,古文经只在民间小范围的流传,放在整个国家的水平来说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的。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董仲舒画像插图

②阶段二:(西汉末年) 古文经开始崛起。

在经历过西汉初年和西汉中期的民间发展之后,古文经在西汉末年逐渐成熟,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和当时的统治思想也越来越契合。汉成帝时命人搜寻天下遗书,刘向、刘歆父子先后负责把搜集到的大量图书加工整理的工作。在他们搜集图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春秋左氏传》《毛诗》和《逸礼》等古文经书。与此同时,古文经也开始在大范围内流传。

等到王莽当政时期,为了篡夺汉室的江山,王莽提高了古文经的地位。并且把古文经作为自己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由于脱骨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和《毛诗》立于学官。后来又历《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博士。

六艺之文,……《易》为之原,《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刘歆

在这一时期,相比于古文经的一步步发展壮大,今文经却在一步步的衰退。由于得不到政治势力的支持,今文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古文经

③阶段三:(东汉时期)今文经和古文经融合贯通。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取消了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有14位博士。古文经虽然不得立于学官,但是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在这一时期就可以清楚的发现, 今古文经之争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争论,是一种政治势力和另一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东汉末年时,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容今文经和古文经,破除各家传统,遍注群经,得到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的赞许。至此今文经和古文经实现了初步的融合,两者的斗争也就暂时的告一段落。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范宁)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后汉书》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郑玄画像插图

2、清末——今古文之争的又一次高峰。

今古文之争在两汉达到高峰之后,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在清末又一次达到了高峰。其实这两次高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清末面对着众多的新兴事物,人们的思想受到强大的的冲击。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又再一次掀起了今古文之争。与两汉时期不同的是,在清末时期人们的思想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面对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差异人们更加理性。他们能够用一些近代化的思想来重新审视这种差异。在清末今古文经之争分为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和以章炳麟为首的古文经学派: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提倡改革、反对奉天法古。

在清末康有为在政坛上是混的风生水起,他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主张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建立起一套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康有为再一次举起了托古改制的大旗。因为康有为本来就是今文经学大师,他对今文经学的很多理念都是是铭记于心的。为了宣传他的变法思想,他把孔子打扮成了变法改制的先师。认为孔子是变法改制的祖师爷。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康有为先后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著作:

《新学伪经考》:这本书也是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写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对古文经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认为《周易》、《尚书》这些古文经书都是王莽改制时刘歆编造出来的。这些古文经书和孔子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都是王莽的新朝之学,是王莽为了篡夺汉朝政权而伪造的。此外康有为还认为,东汉末年的马融郑玄之学也是王莽的新朝之学。并不是真正的古文经书。康有为的这些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实际。但是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为他的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始伪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于是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而抑孔子为传,于是扫孔子改制之圣法,而且为断烂朝报,“六经”颠倒,乱于非种;圣制埋沦于雾;天地反常,日月变色,以孔子天命大圣,风载四百,地犹中夏,蒙难遘闵,乃至此极,岂不异载?——《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这本书也是康有为为了维新变法而编造的一部书。在这本书中康有为主张孔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孔子之前的历史是茫无可考的。孔子通过自己的主张制造出尧、舜、文、武、周公的形象,并假托这些古王先圣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活生生的把孔子打造成了变法改制的祖师爷。并且他还依据今文经三生三世的说法。把社会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认为君主专制的社会就处在据乱世。君主立宪制则代表生平世。民主共和制则是太平世。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为读其遗言,渊渊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见太平之泽,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我中国……不得见太平之治,被大同之乐者,何哉?” ——《孔子改制考》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新学伪经考

②以章太炎为首的古文经学派——主张发扬国粹,保留传统。

与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相对应的是章太炎为首的古文经学派。章太炎虽然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革命元勋,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像他的行动那么激进。章太炎在文化思想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他反对康有为所提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在近代化变革当中应该保留我们的国粹,发扬我们的传统。因此他反对全盘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反对康有为改革政治体制的行为。

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正仇满论》

在章太炎的这种呼吁之下。晚清社会形成了一股提倡国粹的潮流。他们主张应该将西方优秀的政治制度和我们东方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以此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这种潮流一直持续到新文化运动后期。实质上这也是从汉朝流传下来的今古文之争的一个缩影。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章太炎画像插图

结论:今古文之争是儒学内部争夺“利禄”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实如果放在整体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今古文之争,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争论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争论。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背后隐藏的都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两个派别之后分别有不同的支持势力,今文经和古文经也分别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儒学内部争夺“利禄”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虽然这两种派别争论不休,但是在歌颂先圣先王、美化古代政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问题上还是一致的。这种争论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它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书·艺文志》

《后汉书》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正仇满论》

《史记》

《经学家法讲义》

#楚汉#诸子百家#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