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封面人物 |“微信之父”:蓝色星球旁的孤独身影

2020-09-25新闻7

张小龙在听众课中表示,不希望用户沉迷于微信。

封面人物 |“微信之父”:蓝色星球旁的孤独身影

广州华景路边,伫立着一幢蓝色玻璃外墙的普通楼房。同样普通的一间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乔布斯重返苹果的照片,它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启。楼房的远处是日夜奔流的珠江,还有博大浩瀚的南海。正午的阳光打在北回归线附近,江水和海水金光闪烁,云蒸霞蔚。

这里是腾讯广州研发院,那间挂着乔布斯照片的房间是它的神经中枢。这里诞生过不少风靡华夏的产品,例如QQ邮箱。当然,最耀眼的还是微信。

如今,微信仿佛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它覆盖了中国96%以上的智能手机,14亿人中有10亿人都在使用。指尖上的舞蹈,跳动着世界的风雷云电和人间的喜怒哀乐。

这一切都与一个神秘的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手机时代的“地球观察者”“微信之父”,腾讯高级副总裁张小龙。

弹簧怎样反跳?

张小龙1969年12月3日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魏家桥镇一个农民家庭。18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本科毕业后读了研究生,25岁取得硕士学位后走向社会。

大学时代的张小龙不爱说话,拙于沟通,喜欢摇滚音乐,喜欢体育,喜欢睡懒觉,喜欢到塘里钓虾,也喜欢学习,拿到了奖学金。

封面人物 |“微信之父”:蓝色星球旁的孤独身影

“微信之父”张小龙

张小龙最大的爱好是电脑,专注,痴迷。他编写的数据库曾有效地帮助了他导师的一项发明,他还是华工最早学习C语言的人。

研究生毕业后,张小龙被分配到一家电信机关。然而,当他面对那栋森严而呆板的大楼时,立刻有“一种窒息感从头顶笼罩下来”。他只草草地溜了一眼,立刻就做出决定,放弃大家都很向往甚至羡慕的“铁饭碗”,决心投入充满活力也充满风险的互联网行业。

张小龙进入一家电脑公司却又很快离开了,他不愿在庞大的公司里做一颗螺丝钉。“自由软件的写作者”,不过是他对自己无业游民身份的一种自我安慰。然而,这个总是愁眉不展、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内心深处却隐藏着火山喷发般豪迈的激情和宏伟的抱负。他饥一顿饱一顿地躲在角落里整天鼓捣电脑,着了魔似的通过手指和键盘,不厌其烦地哔哩哗啦,敲打着那些十分枯燥的代码。

1997年1月,这位对电脑有着疯狂爱好和超人直觉的技术天才,凭借一己之力闷头完成了一款名为Foxmail的软件,很快便吸引了100多万用户,粉丝遍布世界各地,而腾讯当时的用户不过10万。

虽然Foxmail声名大噪,激情已经耗尽的张小龙却不为人知,处境仍然糟糕,甚至想到硅谷去当一名程序员。

1998年9月的一天,雷军给张小龙打了一个电话,问他愿不愿意把Foxmail卖给他。早已不堪重负的张小龙,忐忑不安地向雷军报了个15万的价码。可惜雷军派去与张小龙接冾的家伙不识货,居然错过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周鸿祎当时与张小龙一样迷茫,到广州来看张小龙,在曲里拐弯的胡同里买盗版影碟消磨时光。周鸿祎劝张小龙在Foxmail上加广告,赚点钱。张小龙一脸惊诧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情怀就好了。

2000年4月18日,博大以1200万的价格收购了Foxmail,张小龙被委任CTO和副总裁。对于从天而降的名和利,张小龙却高兴不起来,仿佛自己的心头肉被剜走了,落落寡欢,忧心忡忡。

多年以后,张小龙对一位不自信的求职者说,自己也曾很不自信,但随着成长而变得自信,就如压迫中的弹簧一样反跳得会更高。这是他掏心窝子的自白。然而,重要的一句话他却没有说:做弹簧的钢要非常坚非常韧才行啊!

“穿过幽暗的岁月”

被博大收购后,张小龙度过了五年沉寂的日子,几乎从江湖上销声匿迹,而与他同一时代的程序员或产品经理已成为互联网的大佬,例如雷军,例如周鸿祎。博大内部的喧闹与吵斗没有一天消停过,加上盲目扩张,使它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虽然张小龙短暂地执掌帅印,终因沉疴日久,无力回天。

2005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如日中天,马化腾认识到张小龙的价值、Foxmail的技术和客户,以及中国互联网三四年将呈爆发增长的势头,收购了处于穷途末路的博大。张小龙和他的技术骨干随之成了企鹅帝国的新版图。

张小龙不愿去深圳,马化腾就在广州开设了腾讯研究院,张小龙被任命为总经理。马化腾尊重张小龙的个性,广研院成了腾讯的一个“特区”,独立工作,自由生长。

接手QQ邮箱后,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广研院交出的答卷却让人大失所望。在模仿谷歌划时代产品Gmail的过程中,张小龙主导的产品既笨重又缓慢,广受诟病,虽经修改、弥补和完善,却仍差强人意,难见成效,客户吐槽不断,腾讯遭遇重创。张小龙这个被委以大任的科技精英栽了个大跟斗,颜面尽失。

吴晓波在其《腾讯传》里形容此时的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张小龙的名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是公司某次运动会的网球冠军,也是全广州最大的KENT香烟的消费者之一。”字字诛心,刀刀见血。

许巍的《蓝莲花》深受张小龙的喜爱,“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这样的诗句,对处于人生低谷的张小龙,是否很容易引起共鸣?

张小龙并不气馁,重压下的弹簧在积蓄刚劲、韧劲和反弹的力量。广州研发院硕大的办公区,300台电脑24小时运转,300多名工程师在汗味和烟味的笼罩下日夜不停地玩命。张小龙那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在乔布斯锐利的目光下,除了更为浓重的汗味和烟味,还时时传出争吵声和叫骂声。而在广研院的楼下,则不分昼夜地停着一溜出租车,的哥们知道,楼里那些黑白颠倒的工作狂们随时都会出行。

2006年底,张小龙放弃了模仿的思路,转型创新了一个崭新的QQ邮箱版本。一贯崇尚极简、实用、认为复杂的东西脆弱的张小龙,终于找回了自己,凤凰涅槃,把QQ邮箱从死亡的鬼门关拉了回来。

张小龙带领团队的奋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400多个创新,快速、便捷、大容量的发送功能和漂亮、到位的产品体验,使QQ 邮箱的用户激增,超过了网易。2008年底,张小龙的团队拿到了腾讯的创新大奖,向来低调的马化腾在微博上写道:“张小龙的团队是腾讯的骄傲和典范。”

“独裁者”的人性化创新

QQ邮箱转型的成功,给张小龙带来了巨大的光环,然而邮箱的盈利模式还模糊不清,他的团队仍然游离在边缘地带。2010年的一天,张小龙受到一款手机应用的启发,灵感突袭,看到了做微信的可能,于是深夜给马化腾发了一个邮件,马化腾立刻回复了四个字:马上就做。

封面人物 |“微信之父”:蓝色星球旁的孤独身影

马化腾给予了张小龙极大的支持

2010年11月,张小龙的微信项目正式上马。其实,此时外部已有雷军的米聊,腾讯内部马化腾也秘密布局了两个团队,都在攻关同一个项目。在严峻的形势和内外夹击中,张小龙受了刺激似的莫名兴奋、斗志昂扬,他说:“我喜欢的不是产品,是战争。”

张小龙习惯晚上写程序,从下午5点到次日9点一直沉溺在电脑前。工程师们和他一样,也都是“夜猫子”,每人桌子下都有一张行军床,挑灯夜战是一种常态。张小龙对员工不讲情面,要求反复试错,细节的严苛令人恐惧,大家说他是微信的“独裁者”。

微信是什么?一些人认为是可以不花钱打电话发消息的通讯工具,张小龙认为,“满足社交需求才是微信的核心价值。”帮助用户驱赶孤独,给他们提供新的体验。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切从“人”出发是微信的灵魂。张小龙坦言:“做产品的时候,我们在研究人性,而不是产品的逻辑。”附近的人、朋友圈、摇一摇……都是基于对人心的洞察、满足人的“贪嗔痴”、更加贴近人性而设计的。

张小龙十分重视用户体验。简单干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既是来自极简主义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也是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把握。张小龙每天都要亲自上网浏览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感受和意见,拒绝下属汇报的“二手货”。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终于打败了全国二三十个微信研发团队,最先取得了胜利。2012年8月推出的微信4.2版,用户超过2亿。2013年7月与联通联手,实现与运营商合作的破冰。张小龙被任命为腾讯高级副总裁,在财富和权力编织的森严序列中,兵不血刃,他登上了微信帝国的王座。

微信的商业化不可阻挡,除了电商化、支付化,马化腾还将引进游戏这个功能,它的吸金能力令人咋舌。张小龙或将慢慢地失去控制权,微信将进入“后张小龙时代”。张小龙将如何企划人生的下半场?微信将来也必将被什么东西所代替,张小龙将在哪里一展拳脚?也许只有时间会回答一切、证明一切吧。

张小龙一向低调,不喜欢人们叫他“张总”,公司上下都称他为“小龙”。他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即使出现也是牛仔裤、T恤衫、休闲鞋,神情淡泊,烟不离手,但声调和蔼。微信火了以后,马化腾不得不亲自出面,替他应对媒体。只有每年一度的“微信听众课”,他要讲上几个小时,其演讲被奉为经书,在网络内外疯传。

在人们已经离不开微信时,张小龙却在听众课中表示,不希望用户沉迷于微信。

打开微信的页面,立刻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蓝色星球和一个孤独的身影。这是什么意思?有何寓意?解读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始作俑者”张小龙也不做正面回答,据说他比较喜欢网友的一个答案——“为什么这个人会站在地球之外?”于是又有人来解读这个“为什么”:这个独特的画面暗合了张小龙的形象:总是默默地站在热闹喧杂的人群之外,静静观察大千世界的纷纭复杂,用近乎偏执的专注抽丝剥茧,找出事物的本质,再用看似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你认为呢?

#群众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