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潜水井的Dupuit公式 无观测孔潜水井抽水试验计算公式

2020-09-25知识14

闭水试验允许渗水量计算公式 这个应该不是计算的问题,是在前面实验基础上得到某压力条件下,某容积,根据压降情况或者查表,或者经验值告诉你泄漏量。没有基础实验数据拿什么计算。

潜水井的Dupuit公式 无观测孔潜水井抽水试验计算公式

工程地质与桥涵水文, 根据潜水裘布衣公式,加上影响半径经验公式,利用二迭法计算.具体还得写公式,嫌麻烦,不写了.

潜水井的Dupuit公式 无观测孔潜水井抽水试验计算公式

满水试验渗水量怎么计算? 为1.296L/m2*d。计算过程:386.88/507.48*(3.8-2.1)=1.296L/m2*d。原理:根据水位变化算出水池内水减少的量,再扣除蒸发量,就是实际渗漏量。公式:q=A1/A2〔(E1—E2)—(e1—e2)〕;式中q—渗水量(L/m2.d);A1—水池的水面面积(m2);A2—水池的浸湿总面积(m2);E1—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始读数(mm);E2—24小时后水池中水位测针的末读数(mm);e1—在读水池初始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扩展资料:水池满水试验(一)充水1.向水池内充水宜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2/3;第三次充水至设计水深。对大、中型水池,可先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2.充水时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3.每次充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应停止充水。待作出处理后方可继续充水。4.当设计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二)水位观测1.充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2.充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

潜水井的Dupuit公式 无观测孔潜水井抽水试验计算公式

抽水试验的类型较多,分类也不尽统一。一般根据抽水试验所依据的井流公式原理、抽水试验的目的任务和方法要求等分类(表5-1)。各种单一抽水试验类型,又可组合成多种综合性的抽水试验类型。如表5-1中的Ⅰ类和Ⅱ类抽水试验,可组合成稳定流单孔抽水试验和稳定流干扰抽水试验,非稳定流单孔抽水试验和非稳定流干扰抽水试验等。表5-1 抽水试验方法分类表1.按依据的井流理论划分(1)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抽水过程中,要求流量(Q)和水位降深(S)(或动水位h)同时相对稳定(即不随时间而变),并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抽水试验。稳定流抽水试验结果,可用稳定井流公式进行分析计算,方法简便。在补给边界附近,或补给水源充沛且相对稳定的地段抽水可形成相对稳定的渗流场,可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抽水过程中,只要求水位(h)和流量(Q)其中一个稳定,观测另一个随时间的变化,用非稳定井流理论进行分析计算。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定流量(变降深)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自然界地下水大都是非稳定流,因此,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研究更多的因素,能测定更多的参数(如K、T、a、μ,等),并能充分利用整个抽水过程提供的全部信息,但非。

潜水完整井的近似计算公式 抽水时间足够长,滞后重力排水的影响已不明显。当满足s≤0.1H0(H0为抽水前含水层厚度)条件时,潜水完整井的井流可用承压井流公式进行近似计算。1)潜水层的厚度:地下水动力学2)潜水井流近似公式为:地下水动力学当采用降深修正值时,可直接利用泰斯公式:地下水动力学式中:s′为修正降深;s为实际降深;H0为潜水初始厚度。小结本章重点是承压完整井定流量抽水的泰斯公式、有越流补给的完整井井流公式、潜水完整井的博尔顿第二模型等应用条件。通过学习,在理解公式的基础上,学会利用钻孔抽水资料,求解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T,μ*,μ等)的各种方法。熟练掌握用配线法及直线图解法确定水文地质参数(导水系数、储水系数、给水度等)的基本技能。配线法及直线图解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具有普遍意义。复习思考题1.泰斯公式的建立和使用条件是什么?2.布尔顿模型基本假设是什么?3.利用抽水试验资料,求含水层参数的主要步骤是哪些?习题1.已知承压完整单井进行非稳定流定流量抽水,Q=10t/h,距抽水井5m处有一观测孔,该孔观测的水位资料列入下表,求含水层参数(T,μ*)。地下水动力学2.已知承压完整单井进行非稳定流定流量抽水,Q=50t/h;距抽水井140。

潜水非完整井抽水试验影响半径如何确定 承压水·R=10S 根号K潜水R=2S 根号(KH)

抽水试验求水文地质参数 2.4.6.1 抽水试验方法选择抽水试验是地下水试验与求参数的常用方法。在以往的水文地质区域调查中,普遍使用的是稳定流抽水。稳定流抽水施工所需时间较短,操作简单。然而随着地下水资源研究程度的提高,稳定流已不能满足地下水资源研究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稳定流抽水试验只能求取含水层水平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稳定流试验在抽水孔中进行,由于施工不当,或因抽水井水位波动大,甚至水花的飞溅等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而且稳定流计算结果是不能用来预测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的,而非稳定流抽水必须用一个孔组,数据在观测孔中测试。根据含水层特点,抽水试验资料选择不同的模型整理,不但可以求K、T,而且可以求给水度μ、垂向渗透系数Kz、弱透水层越流系数K'/m'、承压含水层弹性释放系数s、压力传导系数a等。因此获取的信息量比稳定流试验要多的多。因此要求:(1)偏远地区,施工比较困难,地下水开采程度低,地下水评价精度要求低的地区,可选择稳定流抽水求参。(2)对于地下水资源评价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原则上都要选择非稳定抽水试验来求参。2.4.6.2 稳定流抽水求参2.4.6.2.1 抽水设计要符合裘布依公式稳定流抽水试验主要是求渗透系数K,其准确程度取决于钻。

实验Ⅲ Dupuit型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 一、实验目的1.观测圆形定水头边界潜水井流的水动力现象。2.利用实验资料求含水层渗透系数。3.利用内边界抽水井水位和外边界水位,用Dupuit井流公式计算观测孔水位,并与实测值对比。图Ⅲ-1 Dupuit型潜水井流实验装置图二、实验装置图Ⅲ-1所示为一扇形渗流砂槽,扇形圆心角30°(圆的1/12),补给半径R=300cm,抽水井半径rw=19cm。渗流槽的后壁面按一定间距设有测压计观测孔。底板上有三排完整型、非完整型及测压计观测孔,分别用X、Y和Z表示(其中非完整型观测孔Y的下部40cm段不进水,完整型观测孔X从潜水面到底板全部进水,Z为设在底板上的测压计观测孔)。通过测压管板可以读取各点的测压水头值。渗流槽两侧装有溢水装置,用来稳定内边界抽水井和外边界的水位,升降溢水装置可控制内边界抽水井或外边界水位高低。三、实验步骤1.准备好量筒和秒表。2.熟悉仪器结构与功能。3.调节两侧溢水装置,使抽水井和补给边界达到合适的水位(井降深应远远小于含水层厚度),排除测压管内气泡。4.待稳定后,读取测压管水位,记入表Ⅲ-1。5.同时用量筒和秒表测抽水井流量。6.观察井壁水跃现象。表Ⅲ-1 实验Ⅲ潜水井流实验数记录表注:括号内数据表示测点到坐标零点距离。。

Dupuit稳定潜水井流 最早研究稳定井流的是法国水力工程师J.Dupuit。1863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稳定井流方程。该方程是在下列假定条件下建立的(图4-1-1):均质、各向同性、隔水底板水平的圆柱形潜水含水层,外侧面保持定水头,中心一口完整抽水井—本教材简称为圆岛模型,没有垂向入渗补给和蒸发排泄,且渗流服从线性定律的稳定流动。Muskat(1937)证明:在上述条件下潜水井中进行定流量抽水,经过一定时间之后),渗流将会趋向稳定;潜水面由原来的水平状态变成漏斗状,称它为水位降落漏斗。依渗流连续性原理,这时各渗流断面(rw≤r≤R)的流量都相同,并等于抽水井的流量。图4-1-1 Dupuit稳定井流模型(据Dupuit,1863)我们从分析井流的流网着手(图4-1-2),从平面上看:流线沿径向指向井轴,等水位线是同心圆,这种流动称为径向流动。由于靠井孔处水力坡度大,远离井孔的水力坡度小,所以等水位线在井孔附近密集,向外变疏。从剖面上看:最底部一根流线是水平的直线,最上(潜水面处)的一根流线(也称浸润曲线)是曲率最大的凸形曲线;中间的流线则过渡,由上至下,从曲率最大的凸型曲线逐渐变为水平的直线。剖面上的等水头线也是一系列弯曲程度不等的曲线,外围的等势线趋向铅垂的。

潜水井的Dupuit公式 图3—4表示在无限潜水层中的一口完整井。经过长时间定流量抽水后,在井附近形成相对稳定的降落漏斗。因降落漏斗是在潜水含水层中发展,存在着垂向分速度,等水头面不是圆柱面,而是共轴的旋转曲面,为空间径向流,所以和承压井流不同。这类问题很难求得它的解析解。图3—4 潜水完整井的径向流为实用目的,对上述潜水井应用Dupuit假设:认为流向井的潜水流是近似水平的,因而等水头面仍是共轴的圆柱面,并和过水断面一致。这一假设,在距抽水井r>1.5H0的区域是足够准确的。同时认为,通过不同过水断面的流量处处相等,并等于井的流量。这时,漏斗区潜水流的水头分布满足(1—101)式。如以潜水含水层的底板作基准面,h=H,并用柱坐标形式表示,则方程简化为: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其边界条件和承压水井相似,为:h=hw,当r=rw时h=H0,当r=R时对(3—8)式进行积分,得: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因各断面流量相等,根据通过任意断面的流量可得积分常数: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故有: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分离变量,按给出的边界条件对上式积分得: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或地下水动力学(第二版)式中,R为潜水井的影响半径,其含义和承压水井的。

#动力学#流量计算#抽水试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