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水稻黑条矮缩病如何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用什么药防治

2020-07-19知识18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怎样检验与检疫的? 体外稳定性:①钝化温度:60℃。②稀释终点:10-5(水稻病叶)或10-6(带毒灰飞虱)(Shikata,1974)。③体外存活期:7d(4℃下,水稻病叶汁液)或6d(带毒灰飞虱汁液)(Kitagawa&Shikata,1969)。血清学检测:由浙江分离物纯化的RBSDV制备的抗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与玉米粗缩病毒、小麦绿矮病存在免疫交叉反应(张恒木,2001)。RBSDV与玉米粗缩病毒、马唐矮化病毒及禾谷细蘖病毒有较远的血清学关系(Luisoni etal.,1973)。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通过飞虱持久性传播,除水稻外还可危害玉米、大麦、小麦、小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对农业生产可构成重大经济损失。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10分,为高危有害生物。因国内已普遍发生,且无人为传播途径,为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鉴于其农业生产的潜在危害性,应列入国内防治重点。地理分布:中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广西)、日本、韩国、朝鲜。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规律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等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发病稻株明显矮缩,叶片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出现初为蜡白色,后为黑褐色的条状不规则突起,这是此病的主要特点。病株分蘖增多,根系发育较差。介体一经染毒,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也有部分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吸毒后传到稻和玉米上。稻田繁殖的第二、三代灰飞虱,在稻病株上吸毒后在稻、麦间循环传毒。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因此玉米对病毒传播作用不大。此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发生量及迁移情况密切相关。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因此,应采取以防治灰飞虱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防治方法参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最佳防治适期的选择.为什么 南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发病症状染病期同异秧苗期病稻株严重矮缩(及株高1/3)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田初期病稻株明显矮缩(约株高1/2)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病稻株矮缩明显能抽穗穗型、实粒少、粒重轻共同特征:发病稻株叶色深绿部叶叶面见凹凸平皱折(见于叶片基部);病株数节节部倒须根及高节位枝;病株茎秆表面乳白色约1~2 mm瘤状突起(手摸明显粗糙)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条形早期乳白色期褐黑色;病植株根系发达须根少短严重根系呈黄褐色二、发特点 病毒性病害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高效传毒介体旦获毒终身传毒伹能经卵传毒水稻整育期均侵染苗龄越越易病潜伏期越短;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三、防治(1)防治策略:采取抓前期保期抓秧田保田治虫防病策略重点保护水稻秧田本田前期带毒白背飞虱传毒前做预防控制工作(2)农业防治:避免病田附近培育秧苗同要秧田周边进行除草加强秧苗管理偏施氮肥防秧苗绿诱发稻飞虱严重害本田前期已经发病稻田采用掰蘖补栽进行补救减少损失(3)药剂防治:播种前采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拌种移栽前施送嫁药做带药田本田前期结合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防治白背飞虱药剂选用吡虫啉、烯啶?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吗?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带飞虱等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发病稻株明显矮缩,叶片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出现初为蜡白色,后为黑褐色的来条状不规则突起,这是此病的主要特点。病株分蘖增多,根系发育较差。介体一经染毒,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也有部分在灰飞虱体内源越冬。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吸毒后传到稻和玉米上。稻田繁殖的第二、三代灰飞虱,在稻病株上吸毒后在稻、麦间循环传毒。灰飞虱zd不能在玉米上繁殖,因此玉米对病毒传播作用不大。此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发生量及迁移情况密切相关。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因此,应采取以防治灰飞虱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防治方法参见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用什么药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性病害,由飞虱传播病毒。用菇类蛋白多糖(或香菇多糖)加天然芸苔素加辛菌胺乙酸盐(或氯溴异氰脲酸)加硫酸锌加噻虫嗪(或啶虫脒)防治,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以钝化病毒,削弱病毒活性,抑制病毒繁殖,杀灭病毒和传播病毒的飞虱,就能预防发病,防止蔓延。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是怎样传播和防治的? 发生危害:一般寄主植物幼嫩时较易感病,感染率高,潜育期短,损失最大。稻、麦在分蘖盛期前最易感染,发病后几乎不穗不实,分蘖盛期后抗性日增,发病损失也轻。不同生育期的感病性不同,如晚粳农垦58,三叶期接种株发病率为91.7%,分蘖期接种为66.7%~31.8%。不同温度下潜育期不同,在21.8~22.3℃下为23~42d,多数23~28d;在25.1~26.20℃下为14~32d,多数14~25d;在26.6~31.20℃下为10~19d。寄主种类不同潜育期也不同,在上述三种温度条件下接种玉米的潜育期,分别为11~29d(多数13~20d);5~25d(多数5~9d);5~16d(多数5~6d),比水稻分别缩短3~18d。田间发病时期,在江南双季早稻和一季中稻秧田期一般很少发病。二熟制绿肥田早稻,在水稻分蘖盛期始见病株,乳熟期达发病高峰。三熟制春花田早稻,在孕穗期初见发病,乳熟期达发病高峰。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在秧田期即可见到病株,一季晚稻本田自插秧后病株逐步增加,到抽穗期达发病高峰。双季晚稻以分蘖末期到孕穗期病株增加最快,抽穗期达发病高峰。传播方法:汁液不传,飞虱持久性、增殖型、不经卵传毒。传毒介体:传毒昆虫以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为主,白带飞虱Ribautodelphax 。

#三农#农业#水稻#黑玉米#飞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