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重新谈一下好像无人不知的“缓称王”

2020-09-25新闻36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明史》 卷一百三十六

朱元璋,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皇帝,他身上的标签太多了,农民皇帝,和尚皇帝,反贪卫士等等,每一个单拎出来都可以聊,但今天行话想要聊聊他身上隐忍这一特质,也可以说这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朱元璋势力壮大,连打了几次胜仗之后,他来到了徽州地面,而就在这个地方,他确定了他以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朱升大学士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就是这个战略方针,帮助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建立了大明朝。

重新谈一下好像无人不知的“缓称王”

朱元璋

这个战略方针中最精髓的一点就在于“缓称王”,高筑墙和广积粮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引起了非常多人的重视,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依靠大量的军屯来充实自己的实力,用以维持常年累月的战争消耗,最后取得了成功。但缓称王,虽然也是一个为人熟知的策略,但好像很少有人把它提到这种纲领性的高度,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貌似很多人都知道的“缓称王”。何谓缓称王?

缓称王字面意思非常容易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低调一点,不要过早的暴露自己的野心,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其本质来说就是实质重于形式,抛弃表面上,名头上那些有的没的虚无部分,更加在意实际得到的好处。当然,这个缓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时机的问题,不是立刻称王,但也不是不称王。

重新谈一下好像无人不知的“缓称王”

朱升缓称王到底牛在哪里?

意思我们既已明晰,但是缓称王到底有何种魔力?竟然能帮助农民朱八八后期获得成功?在谈这个之前,先给大家看几个例子。

两汉之间,王莽首先称帝。

三国时期,袁术首先称帝。

五胡乱华,李雄首先称王。

南北朝,刘裕首先称帝。

元末起义,韩林儿首先称帝。

明末起义,李自成首先称王。

......

细细数来,好像历朝历代,那些不懂得缓称王,着急给自己戴个大帽子的人,下场都不怎么样,不但未能享受这顶帽子带来的荣光,反而为这顶沉重的帽子所拖累,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而最终的起义成果,也留给了那些隐忍的“后起之秀”。

缓称王究竟有什么好处?

1,转移矛盾的方向,避其锋芒。

农村有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的确有些道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表现的太过突出,势必会引来其他各方势力的重视,而这些势力中,往往包括可以对你造成很大威胁的那股敌对势力,此时如果你的实力还没有到足够强,这股敌对势力就可能对你造成灭顶之灾。

朱元璋在元末起义的队伍中,既不是最早的那一个,初期也绝对算不上是实力最强的那一个,虽然在参加起义后慢慢取代了自己的老丈人郭子兴,也扩充了不少属于自己的势力,但仍然和当时的其他各方势力都有一些差距。朱元璋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同于张士诚势力和徐寿辉势力与当时几乎最强的小明王不和,反而名义上一直称小明王是自己的首领,还在1361年接受了吴国公的称号。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些决策,让朱元璋方面几乎很少成为元主力军的攻击重点,毕竟那边有称王的,肯定枪打出头鸟,先收拾他们了。朱元璋成功的让矛头偏离了自己。

重新谈一下好像无人不知的“缓称王”

朱元璋

2,提升自我灵活性,抛开枷锁。

如果一股势力在既有的政治格局下宣称自己为王为帝,这一举动相当于完全站到了既有势力的对立面,基本上完全没有调和的余地,有人说那也可以投降啊,其实这不就相当于彻底失败么。但如果你没有称王称帝,这个局面就不一样了,第一你没有称王后的心理压力,不用觉得自己的举动是否符合这个角色的行为规范,第二完全可以在各大势力中左右摇摆,或者隐蔽一点的貌合神离,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元末起义后期,小明王被元朝打的支离破碎,实力大减,再加上内部矛盾,日渐衰落,朱元璋看到这个情况,再结合当时的自身处境,马上采取了谋士的建议,带上礼品北上,去和元朝讲和,元朝也顺势派了个人过来,这一来一往就争取了不少的时间,但如果当时朱元璋已经称王,且不说有没有可能放下脸面去讲和,元朝方面怕也不会这么不重视和无所谓。

重新谈一下好像无人不知的“缓称王”

小明王

3,减少内部矛盾,保持团结。

缓称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矛盾,保持集团内部的团结。“称王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原本大家一起干起义,说好的都是兄弟,顶多你是我大哥,是自己的小领导,现在一下子你称王了,你变成了所有权力的独享者,那兄弟我怎么办,再说了那你怎么安排你这些兄弟的职务职级,参加起义时间有早晚,能力有强弱,我该排老几,有那么几个不服的,很有可能势力就分裂了。

但是把这个矛盾放到自己已经基本一家独大以后,情况就不同了,自己一手遮天还不是说啥是啥,还不听话,那些听话的兄弟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基本都没啥好的结局。

重新谈一下好像无人不知的“缓称王”

蓝玉但!不能不称王!

缓称王不代表不称王,时机到了,该称王就得称王,首先称王你才有最大的号召力,其次兄弟们跟了你大半辈子,最后为的不就是个荣华富贵么,你一直不称王,想着偏安一隅我们还有志向呢。而且如果的确没有当老大的打算,势必就会被其他人所吞噬。这个时机就是你已经拥有可以完全压制其他各方的势力。

按理来说这个道理非常的浅显和明白,但为什么历史上仍然时常有这样的人,也很好解释,第一历史上大部分领导人都有比较强的权力欲望,对帝王这个位置充满了渴望,超过了自己的理智,过高的估计了自身实力,第二种就是自己可能没有,但架不住手下人的盲目吹捧和各种目的不明的怂恿。

其实,这个名有什么重要的呢?名头喊得响亮,对你的关注也最多。积蓄实力,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站出来,这就是朱元璋的成功之道。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