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如何理解? 首先说一下量子力学中关于干涉的一系列实验的发展过程。1、1961年约恩松为了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进行了…
关于量子物理中,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一点疑问(百度知道) 实验者打开了观测2113仪器,仪器5261会与电子发生作用(即电子4102引起了仪器的某种响应),这就1653破坏了双缝干涉的条件,于是屏幕上也就没有干涉条纹了。这与“实验人员根本不去观测也不去记录电子的路径,也就是说没有获得任何“信息””毫无关系!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以及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关于平行宇宙的吗? 那是没人知道的,尽可能吹吧。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是明暗条纹怎么来的。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什么光峰谷叠加,而是暗条纹漫反射概率,明条纹光滑反射概率而已。漫反射才是暗条纹的主角。如果我们将一块镜子上画一条线,你会懂得这线起到漫反射作用
你有没有完整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真实结果怎么样? 早在1927年,著名的Davisson–Germer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这个实验也为物质波理论的提出者德布罗意带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衍射实验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在今天任何电子束装置和电子显微镜里都司空见惯。电子的双缝干涉稍要难一些,需要两束电子物质波的相位一致才能干涉,直到1961年,才因电子束技术的进步,由德国图宾根大学的Claus J?nsson团队实现,随后他又做了多缝干涉的实验。1974年,一个升级版的实验在意大利科学院(CNR)实现,这是第一次用一个接一个单电子实现的干涉实验,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干涉条纹,论文如图。这个实验图还入选了2002年Physics World评选的史上最美的十个实验之一。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光子双缝干涉实验本质上一样,都是基本粒子波动性的体现。在电子打到屏上的那一刻,波函数就已经塌缩了,测量过程没有人的行为参与,不存在人的意识影响。
为什么有人说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因为双缝干涉实验揭示了,量子力学描述的自然从常识看是荒唐的,但却完全符合实验。这对人类认知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就像费曼所说,可能自然本来就是荒唐的。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解释了,之前有过详细的回答,这里主要简述一下实验的发展,以及量子力学对双缝干涉实验的两大主流解释。双缝干涉实验发展简述1807年,托马斯?杨发表了关于光的波动性论文,并给出了他1801年关于光实验的验证报告,这个实验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式双缝干涉。这个简单的实验让人直观感受到了光的波动特性。随后,徳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再次震惊世界,物质也是波?20世纪20年代,戴维逊和革末通过研究电子束如何从镍晶体反射回来,发现了电子的干涉现象,证实了电子也是波,其实这里的镍晶体就充当了双缝的作用。后来1961年,蒂宾根大学的物理学家克劳斯·约恩松以电子取代光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一样发现了干涉图样。1974年,一个叫梅里的人又进行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了搞懂电子到底是怎么通过的,就在双缝后面加了高灵敏的摄像头观察电子的运动,结果却更令人诧异了,一旦开摄像头观察电子,电子就不干涉了,一旦不观察电子,电子又开始干涉。这就是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