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宜川9月24日电(记者 谢青)“与天高驱鬼神浪花翻卷战鼓声,育天地响百年大河涛涛黄土情。”壶口斗鼓是黄河沿岸民间独特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黄河壶口沿岸一带。
“壶口斗鼓是陕西的传统特色文化,不能丢。”地道的陕西汉子姚续伍有着黄土高原人的乐观奔放,在他看来,斗鼓正是表现了黄河儿女征服困难的豪情。
为了将壶口斗鼓传扬下去,在陕西壶口瀑布景区,姚续伍带领一批当地村民组成斗鼓队。在光未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下,为各地游客表演着传统的壶口斗鼓,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陕西省宜川县旅游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
壶口斗鼓表演
村民组建壶口斗鼓队 黄河岸边做好文化传承
壶口斗鼓历史悠久,在黄河壶口沿岸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自小,姚续伍就十分喜欢壶口斗鼓。配合着鼓点节奏,可以作出舞蹈、武术等各种表演动作。
“不要看斗鼓中只有鼓镲锣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丰富的斗鼓音乐让姚续伍着迷,随着深入地了解,他越来越感受到壶口斗鼓的魅力。
传统的斗鼓是一鼓对一镲,姚续伍向记者介绍说,斗鼓的方式是群镲齐鸣,众鼓争威,斗鼓者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最后斗鼓在一方取胜的欢快气氛里缓缓的落下帷幕。
为了传承老一辈人留下的斗鼓文化,作为斗鼓协会会长的姚续伍组成了一支160多人的斗鼓队,创造出各种“胸前空翻、单翻、双翻”等新式技艺,带领农民演员进景区、出陕西等多次表演。
壶口斗鼓同样也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2004年宜川县壶口镇政府宣传动员各村男女老少学练古老的斗鼓艺术,把古人流传多年而遗失的民间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出来,并提高改进。
现在,宜川斗鼓队的队员都来自于壶口镇各村的百姓,在十多年的壶口斗鼓队的演出中,不断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赞扬。在壶口当地,逢年过节时依旧有大大小小的斗鼓表演,以此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宜川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建新告诉未来网记者,在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方面,宜川县正在加强文化挖掘整理,壶口斗鼓就是其中之一。不仅保存历史风貌,更要留住文化之“根”。
陕西壶口瀑布(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加大遗址保护修复 引入旅游集团布局新篇章
宜川拥有驰名中外的4A级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遗址、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个3A级景区,以及凤翅山牡丹园、文峰塔等一批人文自然景点,为陕北旅游的重要节点。
“对于历史景点修复,主要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征集历史文物、进行考古挖掘、听取老人讲述、召集专家座谈等方式。”据任建新介绍,宜川正在多措并举深入发掘整理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抗战文化、农耕文化、河船文化、根祖文化的地域特色黄河文化。
此外,宜川还加大遗址保护修复,配合中国社科院、陕西省考古院对龙王辿古人类遗址、虫坪塬西周古墓群等进行挖掘保护,对石堡寨、蟒头山、盘古山等进行保护开发。
据了解,2016年陕旅集团与宜川县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壶口文旅公司,立足壶口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坚持旅游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以县内最著名的壶口瀑布景区为例,宜川县引进了陕旅集团,推进黄河壶口文化景区建设,壶口景区南北游客服务中心、观瀑舫酒店改造、古渡口小镇、区间车、4D影院等项目建成运营。将《黄河大合唱》进行常态化演出,壶口景区接待能力、文化内涵、服务水平都显著提升。
“陕旅集团以‘旅游+’为突破,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以‘王’字型骨架布局的全省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新格局。”陕旅集团壶口文旅公司副总经理王思宣表示,其中陕西壶口景区与圣地河谷、圣地大剧院、文安驿同属于陕北“一横”大型文化旅游板块。
陕西壶口瀑布
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为宜川旅游注入新活力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在上、中、下游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累。陕西是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之地,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程度位于黄河流域省份前列。
宜川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这里有优美俊秀的宜川胸鼓,有彪悍威武的壶口斗鼓,有喜闻乐见的宜川蒲剧,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统计,宜川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宜川剪纸、宜川猪肉苦勒制作技艺、宜川稠酒制作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0项,丰富的民俗文化也为宜川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已累计发展宾馆酒店、特色农家乐、旅游商店、旅行社455家,旅游专业村4个、购物中心6个、苹果观光采摘园50余处,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6万人。
任建新告诉记者,2019年宜川县实现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其中检票游客215万人次,同比增长7.4%,门票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8.8%,旅游综合收入为27亿元,同比增长10.84%。
宜川胸鼓
“宜川文旅资源极为丰富,文旅产业发展潜力无限。”背靠黄河,西北大学丝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好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好黄河故事,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延续黄河历史文脉,这绝不是宜川县、陕西省一家的事。
席会东认为,陕西应该充分发挥浓厚的黄河文化优势,与沿黄其他省份展开密切协作,互取经验,优势互补,共同推进黄河沿岸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此外,席会东还说:“陕西是盛世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根脉文化,五大文化的布局区,这中间有四大文化都与黄河密切相关,因此讲好陕西故事,实际上就是黄河故事。”
“陕西还应该梳理挖掘本地区厚重的黄河文化遗产,来让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让中国人的脚步轻盈起来,心胸开阔起来,心灵充实起来。”席会东表示,重现唐盛唐时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也能满足国家发展升级和民众消费升级的需求。
来源: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