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数字化赋能 探索运河故事新表达

2020-09-24新闻19

中国大运河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属于独一无二“活”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便具有文化和科技交融的内涵。作为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的主要主场活动,“数字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专题论坛、第七届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暨观察家观察员2020秋季报告会于9月24日召开。在业内人士看来,大运河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保护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也是现阶段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议题之一。同时,“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研究中心、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借助高等院校、智库联盟等资源探索运河故事的新表达。

数字化赋能 探索运河故事新表达

科技“活化”遗产不断升级

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阐释和展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曾指出,面向“十四五”,文物事业将以数字互联为牵引,把握当前数字化建设重大机遇期,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

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的大运河,属于独一无二“活”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便具有文化和科技交融的内涵。

数字化阐释和展示为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是现阶段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议题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也被写入《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任务和措施中。

今年适逢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围绕数字化赋能大运河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升级。在6月举办的第四届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周中,以“互联网+”模式讲好运河故事,让运河文化“活起来”成为最大特色。眼下,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1+8+N”场活动正在进行时,“数说”大运河成为话题焦点之一。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活动致辞上介绍:“我们已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整合大运河北京段的文化遗产以及旅游资源,形成北京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与数字展示工作方案,构建起多渠道、系统性的传承、传播体系。”

为了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京市文物局等机构组织了“数字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与展示”主题论坛,为2020京杭对话8项主场活动之一。在业界专家学者眼中,对大运河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的过程中,应该跳出传统式陈列叙述的概念,以多维度在新的文化和科技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思考。

拓维数字化开发新渠道

对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化的监测,是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大运河论坛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赵云介绍了大运河遗产监测的国家级总平台——“大运河文物监测预警总平台”及“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总平台建设”等的情况。

“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展,现有的世界遗产监测体系也将完善并提升,监测范围扩展至大运河文化带所含的全部文化遗产资源,总数超过1200项。”据赵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馆长潘力指出,纵观国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像京杭大运河这样厚重的历史遗产,其阐释与展示工作任务繁重。“阐释的数字化需要构建一个数字化平台,包括多种媒体与多种服务。如图文视频、线上展览、运河票务服务、演出票务、徒步路线、线上探索护照与勋章、激励系统等等。”潘力表示,在科技赋能时代,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运河发展与未来,是要探索的热议话题。

谈及目前推进数字化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指出,要注意新建博物馆藏品不足用数字手段解决展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够丰富的文物,很难形成集群式展示,因此有些数字化的展览不以文物作为载体,就有可能出现‘臆想化’的面向。数字手段要基于科学、真实性,有文化的依据。”黄雪寅提出,应讲好大运河文化背后的北京历史文化故事,建立数字体验无围墙的全国大运河线性体验,让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文化传播做到极致。

在多位业界专家学者看来,数字化的方法给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可以对运河及其关联的古城的历史带来新的诠释和理解。

借助5G、人工智能带动融合发展

如今,大运河的数字化探索正在文化、旅游等更多领域逐渐铺开。以北京市通州区的“三庙一塔”景区为例,该景区便计划在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地下一层展示一副“活”的《潞河督运图》,并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让游客看到生动的漕运场景的同时,也能通过触摸屏幕与画中的历史人物互动。而在去年,我国首个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正式启动,通过对运河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数据保存、资料共享等,实现运河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性和数字化发展。

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舆情研究部主任孙静认为,“科技创新将加速大运河文化带在打造魅力运河、挖掘文化价值、开发文化服务与产品上的全方位升级,后续可将现有大运河主题公园以及大型主题活动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发‘互联网+’智慧景区数字云平台及文创产品电商服务,打通线上浏览、预定、支付、售后等渠道,不断优化付费模式,提升各方体验感。”

据《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9)》显示,大运河文化带的下一步建设关键,是在自然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形塑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具体而言,可建立大运河数据平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研究中心、服务贸易发展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两个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进北京物资学院优势学科与大运河智库联盟关联学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学院学术事业,提高学术水平。

南京邮电大学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沙勇建议,今后在大力推进智慧运河建设方面,要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助力文旅产业加速驶入“数字化”快车道。“可以构建智能感知体系,对大运河文化带自然、文化、社会等元素实时监测,为科学治理提高能力和效率;建立时空大数据平台,把分散的、割裂的流域治理时空数据集合处理,挖掘分析,为大运河文化带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高质量融合发展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杨菲

#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