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咸穷苦”到“绿富美”:三亚博后村的“蝶变”之路

2020-09-24新闻14

毛雷 罗知之 翟巧红 张若涵 孟凡盛

在博后村,看到的全是笑脸。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3年4月9日,海南三亚博后村,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这句深情寄语,为博后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也温暖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

“先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再一起去琢磨怎么才能越来越好。”“老乡”怎样“小康”,博后村党支部书记苏少洪有他自己的理解。

村民“变身”民宿老板

好日子越过越“敞亮”

这几天正值博后村民宿入住的旺季,“山林博达”的老板蒲朝山每天笑呵呵地开着车到机场、车站接送客人。“入住我们家,免费接送!”

在记者的追问下,不善言辞的蒲朝山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博后村虽然紧邻“天下第一湾”亚龙湾,但长期以来,亚龙湾的“旅游热”却并未辐射到这个村子。再加上海水倒灌导致的土地盐碱化,蒲朝山和其他村民们一样,只能在盐碱地里“刨食”。

“那时候村民收入很低的,大家都没有什么赚钱的技能,只能自己种地或者去亚龙湾的酒店打工。”苏少洪说。

2009年,一家花卉文化产业公司进入博后村,流转了村中的1000亩地,专门种植玫瑰花。这家企业打造的玫瑰谷,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芳香馥郁的玫瑰花,成了博后村的“致富花”,也把村民们从盐碱地里解放了出来。

“土地租出去就不种地了,一年租金有几千块钱,我还可以干点别的。”蒲朝山那时候啥都干,开过“摩的”、养过猪、开过游船、经营过小饭馆,但收入就是上不去。

2017年,博后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路变宽了,村庄也变美了。看到村里有人开民宿赚钱了,蒲朝山也想试试。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蒲朝山拿到了一笔贷款,改建了自己和妹妹的房子,办起了名为“山林博达”的民宿。

从“咸穷苦”到“绿富美”:三亚博后村的“蝶变”之路

山林博达民宿外观。孟凡盛 摄

“去年收入有30多万元。”很快,蒲朝山就还清了贷款,还买了一辆汽车专门接送客人。现在,他还准备对客房进行改造升级。“以前都是给别人打工,现在自己当老板,感觉浑身都是劲儿。”蒲朝山笑着说。

返乡创业带致富

发展产业奔小康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博后村“海纳捷”民宿门前的遮阳伞下,谭中仙一边喝着椰子汁,一边笑着和记者讲述村子里的民宿故事。

谭中仙就是蒲朝山眼中“开民宿赚到钱的人”,也是博后村民宿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在村里人看来,潭中仙属于村里的“能人”——头脑活泛、想法多,早年在广州打拼,收入不菲,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回家。2016年春节,谭中仙被这样一件事“刺痛”了。

“我们村是去亚龙湾的必经之地。那年春节游客的车都堵到村口了,但就是没有一辆愿意进村。”谭中仙暗自琢磨,如果这些客人中有一部分能到村里消费,大家还愁没钱赚吗?

凭借在外做生意的经验,多方考察后,谭中仙决定开办民宿,把游客迎进村、请回家。2016年,他带着“广漂”攒下的家底,回到村里把老房子装修了一番。作为博后村第一批民宿之一,“海纳捷”开张了。

谭中仙对于商机的判断无疑是准确的。清新却又不失朴拙的“海纳捷”和亚龙湾的高端酒店形成了互补,也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提供了体验乡村风情的机会,一下子就火了。“头一年我们利润就突破了80万元,还给村民提供了17个就业岗位,员工月工资都在3600元以上。”谭中仙自豪地说。

2017年,博后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为民宿产业集聚成势添了一把火,更多的村民通过自建自营、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开起民宿。如今,博后村共有40家民宿,可提供1000多个床位。这些民宿与周边的星级酒店不同,更注重本土化、亲和力、时尚化,有好几家已经成为“网红民宿”。

从“咸穷苦”到“绿富美”:三亚博后村的“蝶变”之路

谭中仙(前排居中者)向前来考察调研的代表团介绍博后村民宿建设运营情况。(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如今,谭中仙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看到现在民宿发展这么好,我也很自豪。下一步,我们要把博后村打造成海南最美的特色民宿集群。”谭中仙带着自信的微笑对记者说。

致富路上党旗飘

奔向小康有依靠

在博后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大个子”骑着电动车在村里转,他就是从海南省委党校博士毕业、到博后村担任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的李人达。他的脸上,也永远挂着笑容。

相比“李队长”,村民们更愿意叫他“李博士”。“其实,我这个博士的身份,还是挺‘占便宜’的,大家对读书人都挺认可的。”李人达笑着说。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是核心。这一点,李人达十分清楚。驻村工作开始后,李人达以党建引领博后村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只要我人在村里,每天都会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李人达每个月都会主持召开主题党日活动,督促各个民宿做好“门前三包”,巡村时发现哪里脏乱不整,就第一时间安排清洁工人处理。

“一开始村民们不太接受、也不太习惯,我就开始给他们‘洗脑’:环境好了对咱们都好,游客也愿意来,大家的收入就都上去了。”李人达说,通过日复一日的宣讲,村民们的文明意识和卫生习惯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从“咸穷苦”到“绿富美”:三亚博后村的“蝶变”之路

李人达向人民网记者介绍博后村民宿业发展情况。张若涵 摄

“产业兴旺”位列乡村振兴五大总要求之首。博后村应该怎么做?李人达一直没有停止思考。作为法学博士,他把科学的方法论带到了驻村工作中。

2019年2月李人达刚到村里任职时,博后村的民宿业已经初具规模。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民宿个体势单力薄、缺乏统一管理体系、同行恶性竞争……

李人达敏锐地发现了这些问题,在他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支持下,博后村成立了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制定了《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章程》,使全区民宿产业依法依规发展。同时,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党支部也成立了,产业发展在党建引领下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行。

2018年9月,博后村被海南省住建厅评为全省第三批五星级美丽乡村;2019年6月21日,博后村被确定为海南省委组织部党建工作示范点、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

“这两年我驻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基层党建强起来,找准路子带领大家往前走,致富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李人达说,博后村的实践证明,依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有希望。

2012年,依靠土地租金收入,以及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博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00元,2016年稳步增长至9700元。到了2017年,博后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养殖业变成了民宿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下子飙升到了16110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24520元。

从“咸穷苦”到“绿富美”:三亚博后村的“蝶变”之路

博后村党支部书记苏少洪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张若涵 摄

“我们现在还在规划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包括整个博后村的旅游线路、景点、购物一条街、演艺场地等等。再过几年你们再来,看到的一定是一个更加‘绿富美’的村庄。”苏少洪笑着说。

昔日“咸穷苦”,如今“绿富美”。三亚博后村的“蝶变”故事,正在海南更多的村庄发生。

相关新闻:

脱贫攻坚党旗飘扬 以乡村振兴助力自贸港——专访海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慕君

专访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孟励:脱贫攻坚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底线目标

【人物特写】“我把这一颗心留在了岭门村”

大道康庄海南行vlog第三集——见证:五指山水满乡扶贫路上茶飘香

大道康庄海南行vlog第二集——见证:永兴电商扶贫“新路子”

大道康庄海南行vlog第一集——见证:火山石上长“金子”

海南五指山:黎村苗寨小康不掉队 党旗指引脱贫显担当

从“养蜂人”到“电商人” 脱贫户的日子甜如蜜

海口永兴:土产品“直销”进了城 销路宽了农户笑了

#春节#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