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曾经把孙武、田穰苴、吴起、乐毅、白起、韩信、李靖、李勣等人列为“武庙十哲”,这当然比周兴嗣《千字文》中“起翦颇牧”有权威的多,毕竟周兴嗣不仅只是梁武帝的侍郎、给事中这种闲职小官并非将相更不是帝王,而且周兴嗣《千字文》必须“不重字”,这才导致王翦、廉颇、李牧这些比白起低一个档次的将领与白起并列。要知道古人用兵推崇的是“孙吴”、“韩白”、“卫霍”、“二李”甚至中山开平”,兵家或者帝王从来不屑于把“起翦颇牧”连用。不过,并没有建立起赫赫军功的诸葛亮,为何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呢?
许多人会“抬杠”,张良不也是“武庙十哲”之一甚至是“武成王”姜尚的“副祀”,张良难道也有赫赫战功?其实正如刘邦所言,张良等人属于“功人”,樊哙等人属于“功狗”,张良等人的军事策划才是作为关键,樊哙等人只是“执行人”。要知道《三国志》中曹操就把“斩颜良,解白马之围”首功记给荀攸而不是关羽,决策者才是“帅才”。张良辅佐刘邦“先入关中”,接着在成皋、荥阳和项羽长期对阵还能不被消灭,这已经是堪比韩信的军事天才。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作用不大,更多是作为“外交特使”联络孙权共抗曹操。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智取(荆南)四郡”,已经显示了他不俗的军事才华。后来带队入川、支援汉中、平定南中,诸葛亮的表现也很不错,但还不能说“大放异彩”。
诸葛亮“大放异彩”是在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中。要知道“东汉十三州”诸葛亮主政的蜀汉只有一州之地,而且遭遇了关羽、刘备两次荆州之败,曹魏则控制着“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东吴则控制着“三州之地”(荆州一小部分属于曹魏),诸葛亮能够向曹魏发起攻势,已经极为不容易。
如果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经验不足”,在曹叡亲征坐镇长安后被曹真、张郃等人“群殴”击败,那么诸葛亮此后开始积累经验,不仅斩杀魏将王双、张郃,夺取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还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司马懿空有数倍的兵力与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对诸葛亮北伐也能被动应付,远没有对付孟达、孙权、公孙渊的举重若轻从容不迫。后来李世民也对此极为不满,认为司马懿对诸葛亮劳师动众却被动挨打。诸葛亮兵力比司马懿薄弱,粮草补给困难,骑兵更是远不如魏军,却能随时选择进攻时间与进攻地点,司马懿只能采取费边对付汉尼拔的“拖字诀”,这也说明同等条件下诸葛亮军事才华明显胜司马懿一筹。
能够多次以寡击众、以弱打强还能让兵强马壮的对手不得不严阵以待壁立森严转入防御,足以说明诸葛亮是一流的军事名家。司马懿对诸葛亮每次进攻,每次都是转入防御,诸葛亮撤走则司马懿跟着走,诸葛亮停下来则司马懿再次转入防御,这已经是弱者姿态。
一些人认为司马懿“藏拙”,摆出一副不如诸葛亮的样子。这是用“阴谋论”看待司马懿早在魏明帝时期就是“野心家”,试图“养寇自重”。果真如此,司马懿在234年诸葛亮死后为何一直被魏明帝信任直到239年“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