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中与抗原偶联的载体蛋白的选择原则 关键需要看你偶联的蛋白的特性.需要根据蛋白特性来选择不同的偶联方法,不同的偶联方法针对的功能基团不同,位置当然更加不固定了,活化剂种类更多,不是没有人回答你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范围太广无法回答。我曾经做过小分子和蛋白质的偶联,有一些自己总结的综述,人工抗原合成常用的载体载体表面应首先应具有化学活性基团,这些基团可以直接与抗生素或农药分子偶联,这是化学偶联制备抗原的前提;其次,载体应具备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联足够的分子;载体还应该是惰性的,不应干扰偶联分子的功能;而且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且应该是廉价易得的.常用来作为合*工抗原的载体蛋白质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A)、钥孔血蓝蛋白(KLH)、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赖氨酸(PLL)等.这些蛋白质分子中的α和ε-氨基(等电点8和10)、苯酚基、巯基(等电点为9)、咪唑基(等电点为7)、羧基(等电点2~4,大部分来自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β-和γ-羧基)等在等电点pH条件下,一部分成为质子,另一部分未质子化的亲核基团则具有反应活性,可与半抗原中的对应基团结合.当然,这些基团的反应性也取决于蛋白质各种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分子中含有大量的。
正硅酸乙酯水解生成二氧化硅的反应方程式 (C2H5O)4Si+2H2O=4C2H5OH+SiO2两步反应合成一个方程式了.正硅酸乙酯:几乎不溶于水,但能逐渐被水分解成氧化硅.分子式C8H20O4Si;(C2H5O)4Si分子量208.33
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分别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工业生产中甲醇与氨反应生成一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混合物,然后分离这三种甲胺,为了便于储存和运输工业上一般会用水吸收制成40%的水溶液.如果你有纯的一甲胺,实验室配制40%水溶液,将其与水混合即可.二甲胺的上游原料.
酰氯有什么用途啊?最合适含量是多少? 现在一般用途是生产二氧化硫和氯化氢.当然还有其他特殊作用,这些都是根据他的特性而用.具体如下:酰氯也指各种无机含氧酸的衍生物,通式为-M(=O)Cl.M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如C、P、S等.一些例子有:亚硝酰氯、硫酰氯、磷酰氯、亚硫酰氯等.性质低级酰氯是有刺鼻气味的液体,高级的为固体.由于分子中没有缔合,酰氯的沸点比相应的羧酸低.酰氯不溶于水,低级的遇水分解.由于氯有较强的电负性,在酰氯中主要表现为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而与羰基的共轭效应很弱,因此酰氯中C-Cl键并不比氯代烷中C-Cl键短.制备酰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用亚硫酰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与羧酸反应制得.R-COOH+SOCl2→R-COCl+SO2+HCl 3R-COOH+PCl3→3R-COCl+H3PO3 R-COOH+PCl5→R-COCl+POCl3+HCl其中一般用亚硫酰氯,因为产物二氧化硫和氯化氢都是气体,容易分离,纯度好,产率高.亚硫酰氯的沸点只有79°C,稍过量的亚硫酰氯可以通过蒸馏被分离出来.用亚硫酰氯制备酰氯的反应可以被二甲基甲酰胺所催化.至于含量是根据你的需求而定,没有合适一说.
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应用实例 1.盐析法—多用于各种蛋白质和酶的分离纯化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稳定性而使其析出,这种方法称为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各种蛋白质盐析时所需的盐浓度及pH不同,故可用于对混和蛋白质组分的分离.例如用半饱和的硫酸铵来沉淀出血清中的球蛋白,饱和硫酸铵可以使血清中的白蛋白、球蛋白都沉淀出来,盐析沉淀的蛋白质,经透析除盐,仍保证蛋白质的活性.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至等电点后,再用盐析法则蛋白质沉淀的效果更好.盐析法分为两类,第一类叫Ks分段盐析法,在一定PH和温度下通过改变离子强度实现,用于早期的粗提液;第二种叫b分段盐析法,在一定离子强度下通过改变PH和温度来实现,用于后期进一步分离纯化和结晶.影响盐析的因素包括:蛋白质浓度、离子强度和类型、PH值、温度等.针对温度这一条,需要强调:在低离子强度或纯水中,蛋白质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浓度下,蛋白质、酶和多肽类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在一般情况下,蛋白质对盐析温度无特殊要求,可在室温下进行,只有某些对温度比较敏感的酶要求在0-4℃进行.使用硫酸铵沉淀蛋白需要注意: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有敏感作用,。
制乙酸乙酯去杂质(乙醇,乙醚,乙酸)的方法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吸收多余的乙醇,中和多余的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另外,LZ说的乙醚我们没学过,也可能不会产生,这个我不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