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开幕10天来,台上台下,人们尽享艺术带来的欢乐、激励和感动。
从1989年开始举办,三年一届的省艺术节是我省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文化艺术盛会。本届艺术节上,共展演31台舞台艺术作品,并新增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与以往不同,本届艺术节增加了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作品展览活动;增加了群众文化展演活动……精彩、惠民、节俭的办节原则,原创现实题材作品的纷纷涌现,守正创新的艺术表达,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充分运用等将全面地展现我省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艺术上追求精益求精,用精品 标记时代的艺术高度
本届艺术节以催人泪下的话剧《孟泰》拉开帷幕,干净利落地切入展演主题,引来一片好评。
鞍山市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孟泰》以老英雄孟泰为创作原型,追忆孟泰和他的工友们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编剧孙浩说,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孟泰“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孙浩用现实主义手法把一位载入史册的英模还原为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十易其稿,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在当下的孟泰。整部剧不论精神特质还是艺术质量都属上乘。而听孙浩讲幕后创作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学习英模精神、追求艺术精神的执着。
艺术作品是精神世界的花朵,只有立足现实生活、为人民深情绽放,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存在的价值。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本届艺术节展演剧目秉承了辽宁舞台艺术传统,像话剧《孟泰》一样,一大批立足现实的展演剧目成为值得关注的亮点。如塑造英模形象的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评剧《寻找英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讲述抗战故事的京剧《关东女》、话剧《忠魂当歌》《无风地带》《血祭龙源》、评剧《信念》《太子河畔》;以革命史实为题材的评剧《塔山英雄情》、音乐剧《最可爱的人》;反映辽宁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的话剧《工匠世家》《大地米香》、评剧《过大年》《牵·纤手》;抗击疫情题材的话剧《与你同在》;反腐倡廉题材的京剧《公仪休》等,这些或关注当下,或回顾历史的原创剧目在艺术节期间陆续登台,倾情演绎辽宁故事、中国故事。
文艺作品反映时代风貌,透过一台台演出,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舞台艺术,更可以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这些剧目呈现了我省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心声,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好戏还需磨砺出。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有责任、有作为的艺术家的努力和担当。艺术家只有潜心修为,专心创作,拿出“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才能以纯净、崇高的艺术创作实现精神引领,让文艺作品有感染力,彰显艺术的魅力。曾三度获得中国戏剧 “梅花奖” 的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宋国锋是此次展演话剧《血祭龙源》的导演。《血祭龙源》讲述了朝阳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不畏牺牲、誓死保卫中华民族文明遗址的真实故事。对于这样一部悲壮的大调长歌,宋国锋全身心投入,努力把这部戏做成《凌河影人》的姊妹篇,以赤诚情怀,讲好保护红山文化的动人故事,讴歌平民百姓“血祭龙源”的不朽传奇。
我省文化底蕴丰厚,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这些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主题意蕴丰满,舞台呈现精美,我省艺术家努力用每一部展演剧目提升新时代辽宁舞台艺术的水准与高度,精品良作是不变的追求。
直面现实,贴近生活,回归群众,艺术就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艺术的盛会,也是人民的节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节,也是以人民为创作中心、以人民为服务对象的大众盛宴。艺术节剧目展演以沈阳为主会场,全省各市设分会场,各市都有剧目参演,突出公益性、体现惠民原则、实行低票价的同时,还在“辽宁文化云”平台为参与互动的观众赠票,向医务工作者、环卫工人等群体赠票,让剧目展演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向普通百姓延伸,抵达每一颗渴望艺术滋养的心灵。
本届艺术节,除了专业艺术院团的展演,还有群众文化系列展演活动,包括音乐(声乐、器乐)展演、舞蹈展演、广场舞展演、曲艺展演和戏剧(小戏、小品)展演,有百余个节目、近2000人参加,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色,在“辽宁文化云”平台同步直播,以提高群众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本届艺术节首个群众文化展演活动是在丹东举行的广场舞展演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省14个地市的26支代表队、近800人参加。参演人员均为普通群众。展演活动为展示中老年人艺术风采和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平台,把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向全省推广开来。此后,在沈阳举办的全省音乐(声乐、器乐)展演,在大连举办的全省舞蹈展演,在营口举办的全省曲艺展演,在朝阳举办的全省戏剧(小戏、小品)展演陆续进行,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在全省各地广泛举办,艺术养分也输送到全省各地基层。
本届艺术节群众文化展演活动省市联动,并安排全省优秀文艺作品、文艺队伍到各地交流演出,发挥省级群众文化展演活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省级群众文化展演活动的带动下,全省将陆续开展各类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千余场,活动遍布城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艺术爱好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大型展演与下基层巡演相结合,每场展演后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至少两场下基层巡演,丰富社区、乡村等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一场场展演活动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追寻艺术梦想、展现艺术才能的舞台,也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各得其乐、各取所需、各有所赏,从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
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本届艺术节部分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在旅游景区举办,青山绿水打开了展示艺术魅力的新空间。本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在小市一庄景区举办惠民文艺演出。“百姓联动大舞台”是本溪市群众艺术馆坚持了近20年的一个金牌惠民文化项目,曾获“群星奖”金奖。来自基层的群众演员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表演,为景区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内涵。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暨“锦绣辽宁,多彩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鞍山千山老院子景区举办,来自省内十余个城市52个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与观众见面。置身如诗如画的景区,观众看秋景、赏演出、观展览、尝美食,一起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锦州的非遗展演项目,既有辽西木偶戏、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又有锦州小菜制作技艺、沟帮子熏鸡制作技艺,让观众不仅可以饱眼福,而且可以实实在在地饱口福,非遗项目的优秀历史因子就这样创造性地融入了当代生活,让人们感受到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连日来,金秋的辽沈大地,各种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共同描绘着新时代辽宁欣欣向荣的艺术画卷。这些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向基层渗透,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内容、模式和承办主体更加多样。群众文化展演活动让人民共享艺术成果,是艺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会有当代艺术的繁花似锦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但只有守正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会有当代艺术繁花似锦的景象。
与前十届艺术节不同的是,本届艺术节新增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包括评书、二人转、东北大鼓等5个专场。此举以展示曲艺传承发展成果为出发点,以创作体现时代精神、植根人民日常生活、反映当代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现代曲艺作品为落脚点,不断提高曲艺的传承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曲艺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参演节目不乏经典作品,还有很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良好家风、歌颂家乡大好河山的新作品,以及歌颂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抗疫主题作品等。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和发展既依赖于对经典作品的传承,又需要在叙事方法、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等方面,对前人的文化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新增这项展演内容,表明我们正在这样做。
为推动我省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充分展示近年来我省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创作的优秀成果,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本届艺术节增加了全省优秀美术、摄影、书法和篆刻作品展览活动,300多件作品亮相“美好辽宁 共享小康”主题展览。此展重点展出以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抗击疫情等题材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美术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等。书法和篆刻作品的内容也都是积极向上的。摄影作品要求是在生产和生活第一现场拍摄,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同时按照记录性作品的要求来创作。本届艺术节增加这些艺术门类的展览,旨在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并完整呈现我省艺术发展的全貌。
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本届艺术节举办了全省精品旅游线路展示活动,并组织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我省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展示文创产品开发成果。同时,选定沈阳市为发展旅游演艺产业打造的《沈阳印记》作为艺术节展演作品,并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活动,目的是力求使艺术节体现文旅融合特点,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这些也为本届艺术节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理念渗透至本届艺术节的方方面面,艺术节的内容设计越来越注重主题阐发,聚焦艺术的外延和跨界。本届艺术节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极大提升和扩大了艺术节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也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得以共享优秀艺术成果。网络直播首次全流程介入艺术节,使优秀的文艺作品高效传播,打破了地域、时空的局限。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情况下,艺术活动受到一定影响,观众线下的现场观演和参与受到一定限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和减少这方面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艺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节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高水平文化产品的期盼和需求,未来任重而道远。
话剧《工匠世家》剧照。
话剧《孟泰》剧照。
京剧《关东女》剧照。
音乐剧《最可爱的人》剧照。
阜新地区群众文化展演活动现场。(图片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