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韩美林近日通过律师发布声明称,今年6月广东小雅斋拍卖有限公司的某场拍卖会中,标榜韩美林创作、上刚拍并成交的两幅画作均是赝品,韩美林要求小雅斋公司需撤拍上述2幅拍品,但该公司暂未回应。这是韩美林多次现身打假的最新案例。盘点历年来的艺术家打假事件可以看到,艺术家有无鉴定权之争,拍卖公司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都是矛盾焦点。随着市场的发展,在打假问题上艺术家群体的维权意识也明显提高,方式多种多样:如与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上的鉴证备案中心合作,或成立专门的维权中心等。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截图
时隔一年又发律师函
7月中旬,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打假维权又添一笔。
由广东小雅斋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2020新春拍卖会暨《小雅撷珍》第11期书画拍卖会”中,0001号拍品自称为韩美林《三只老鼠》,该拍品最终在当日以17250元成交;其0002号拍品亦自称为韩美林《小猪》,并在当日以46000元成交。韩美林随即发布律师声明表示,“上述2幅拍品均非韩美林本人所作,作品上署名系假冒,亦不知赝品如何得以上拍。”对于艺术家要求的撤拍上述2幅拍品,但截至记者发稿前,该公司暂尚未回应。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联系了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伪作的事宜目前还有后续需要处理。如律师函中所言,韩美林先生保留追究相关机构及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记者同时尝试与小雅斋拍卖公司联系,官网电话一直处于忙音。
在该拍卖公司6月通过官微发布的《小雅撷珍》专场预览可见,简介为“大货靓,小货精,生货多”。在“精品导览”中,标榜韩美林作品的《三只老鼠》、《小猪》位列最前端,并未注明作品出版物及来源。通过该拍卖公司网站拍品查询系统搜索,两件涉事作品已未见显示。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距离韩美林上一次打假仅一年多时间。2019年4月,韩美林委托律师发声明称,出版物《雅廉居收藏》收录的韩美林的部分书法、绘画、雕塑、陶艺及印染作品,均为赝品。
韩美林多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北京有家拍卖公司卖了800多张‘韩美林’,都是假画。我们做的大雕塑都要上千万,所以根本不用卖画。”艺术家还在多个场合表示,市场上流通的韩美林作品99%都是假的。
北京商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韩美林作品“入门假”的现象也很普遍。标价数十元到一百元左右的“韩美林作品”随处可见,商品详情页的艺术家与作品合照也多有猫腻。店主表示有微喷、有临摹仿制,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月销量有数十件。
本人鉴定并非“尚方宝剑”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知名艺术家现身指认伪作的案例有近10余次。对此,艺评人王晶晶表示,“随着艺术市场中赝品问题的日渐突出,艺术家群体维权意识明显提高,除了被动地帮藏家鉴定,也越来越多地主动走上法庭。”
盘点往年艺术家“现身说法”的多起案件,分为拍卖交易及个人交易两种情形,维权也有成败两种结果。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吴冠中“池塘案”。买家于2005年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秋拍会上竞拍下一幅署名为吴冠中的油画《池塘》。2008年买家在找到吴冠中本人求鉴定时,吴冠中写下“系伪作”的鉴定结论。当年底,法院判决称,翰海公司并未对拍品“保真”,不构成虚假宣传。依据《合同法》和《拍卖法》相关规定,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在艺术家本人的鉴定结论影响司法判决的案例中,胜诉且有影响力是2012年在北京审结的“霍春阳画作真伪案”。原告许某在被高赵某处花14万元买得一幅标榜为霍春阳真迹的《早报春阳》。霍春阳自称“从没画过这幅画”。 法院终审认定画家对作品真伪有决定权,判决被告赵某返还原告徐某14万元。同年,“画家赵建成打假案”中,也有艺术家告赢拍卖委托人的例证。
但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家本人的鉴定并非是“尚方宝剑”。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双舟表示:“鉴定其实是一种民事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是否认可。”刘双舟同时指出,对艺术家鉴定权持反对态度的声音也不少:“收藏家马未都就认为,按照‘主动回避’的司法常识分析,画家本人和亲属都无法判定作品。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本人,走进社会,其性质就变了。社会公物的鉴定不应掌握在一个个体手中,它必须遵循社会公物的鉴定标准。”
谈及在世艺术家的打假,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律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没有艺术家‘鉴定权’这种说法,鉴定是一种资质,艺术品真伪的鉴定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市面上一些有问题的作品,在世艺术家也有权发表声明,指出被侵犯姓名权的问题,有权澄清作品是不是本人所作。”
多方力量打破造假利益链
对于韩美林此次公开指证广州小雅斋拍卖公司拍品,在业界人士看来,名人字画是造假的重灾区早就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国内知名拍卖公司任职的周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名气、价格与造假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艺评家齐建秋也表示,有知名度和市场的画家,就是造假者的目标所在。
有业界人士指出,部分拍卖公司可能存在着知假售假的情况:“假画往往是通过拍卖来‘洗白’。拍卖行的运作一手托两家,造假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这种隐蔽关系中,拍卖公司是两边都能看得清楚。现在的拍卖公司,特别是规模小一点的,被假画充斥着,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有着内在的利益分配。”
有人也认为艺术家打假多是徒劳。收藏家朱绍良的观点代表了艺术圈一部分人的心声:艺术家高调“打假”,似乎也没什么用,假货反而有越打越多的趋势。“书画自从诞生之日起,假货就和真品如影随形。对于这样一种‘传统’,画家本人的力量也的确非常微小。”
但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花式造假”相对,“花式维权”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早在2013年,韩美林艺术基金会维权中心就已经成立。在韩美林官网,专门设有“版权保护”页面。据介绍,网站通过鉴定、维权等程序,记录着已查证部分假冒韩美林署名的赝品。艺术家史国良也与线上平台方合作,举办作品鉴定备案活动。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标榜利用大数据为艺术品鉴定备案。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相关平台约有近10家,与艺术类媒体、高校、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联合介入成为特点。王晶晶指出:“打假可能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但假画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长远来看还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规范问题。公权力需要积极作为,有关部门需要有专业性和技术要求,同时也需要有效监管。”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