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水土不服?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风俗习惯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水土中所含的微量物质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肤色和相互不同的口音,有的甚至相隔几里。
找一种植物,在贵州见过,当地人叫做红庖,可食用。有刺 找一种植物,在贵州见过,当地人叫做红庖,可食用。有刺 是路边常见的荆棘吗?俗名有红庖、黄庖、白庖、黑庖。。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在数十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165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