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八十八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2021-03-19知识5

唐僧是唐朝哪个皇帝派去取经的? 唐僧就是玄奘,他于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一人远游印度,西行五万里取经。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麹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玄奘以为国之法导,玄奘“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麹文泰发觉玄奘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玄奘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玄奘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瑜伽行派大师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643年,玄奘载誉启程。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八十八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唐玄奘所翻译的所有佛经名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21131335卷),5261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4102》《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1653《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扩展资料: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参考资料来源。

玄奘法师翻译的经书有哪些? 唐玄奘所翻译的所有佛经?阿毗达磨藏显宗论40卷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阿毗达磨发智论20卷阿毗达磨法蕴足论12卷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1卷阿毗达磨品类足论18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阿毗达磨顺正理论80卷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本事经7卷辩中边论3卷辩中边论颂1卷不空罥索神咒心经1卷称赞大乘功德经1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1卷成唯识论10卷持世陀罗尼经1卷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1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100卷大乘阿毗达磨集论7卷大乘百法明门论1卷大乘成业论1卷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大乘广百论释论10卷大乘五薀论1卷大乘掌珍论2卷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佛地经论7卷佛临涅盘记法住经1卷佛说佛地经1卷观所缘缘论1卷广百论本1卷

“六根不净,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梵s。ad。indriya^n%i)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六种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乃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1)眼根(caks。ur-indriya),眼识所依,能见众色.(2)耳根(s/rotrendriya),耳识所依,能听闻众声.(3)鼻根(ghra^-n。endriya),鼻识所依,能嗅闻香味.(4)舌根(jihvendriya),舌识所依,能尝众味.(5)身根(ka^yendriya),身识所依,亦诸根之所依,能觉触.(6)意根(mana-indriya),意识所依,能分别五境.《俱舍论》卷三云(大正29·13c)∶‘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又,此六根于十二处中,相对于色等六境,而被称为六内处.此外,六根又称为六入.‘入’为趣入之义,意指眼等六根为六识之所依,能入六尘,故称六入.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三云(大正12·500c)∶‘空聚落者即是六入,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此六入,在十二因缘中位列第五,在小乘指众生具足眼等六根而出母胎之位,在大乘则指生六根的名言种子.有关六根之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十二处’条中之‘眼处’以迄‘意处’之各词解说.〔参考资料〕《俱舍论》卷一、卷二;《顺正理论》卷六;《大乘。

佛教中的“五盖”指什么,不知道的不要瞎说。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复次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34323663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喧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

佛家说的人的几种痛苦,如生老病死,还有什么? 【八苦(梵as。t。au duh。khata^h。藏sdug-bsn%albrgyad)】 (一)指有情所受的八种苦恼∶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主要在说尚谛中之苦谛的内容。。

为什么印度人现在信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自己简洁2113明暸地回答: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5261能击败婆罗门教成为4102印度宗教1653主流,是因为它有面向大众的特点。但六七世纪之后,一来佛教的哲学逐渐向繁杂深奥晦涩的经院派发展,二来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诡秘和色情因素声势日上,佛教逐渐使得自己与原先的群众基础隔绝开来。第二,被打败的婆罗门教,几个世纪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组织和思想上的优点。到了8世纪中期,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横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纳了龙树等佛教哲学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综合发展起了一个逻辑上强而有力的新流派,另一方面,他学习佛教僧院的组织形式,对原本松散的婆罗门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罗的大旗下,印度教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时,北方来自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对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区展开了入侵。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入侵中,由于被视为异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侣都落入悲惨境地。而印度教,由于在穆斯林势力未达到的南印度有着深厚基础,虽然遭受打击,但终究保住了命脉。而佛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十一世纪,西藏僧侣到访印度,发现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业已变成废墟。。

“一劫”是多少年?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

学佛皈依三宝的好处 答:(1)、学佛如果不经过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师长和同修等善知识的鼓励,因为有督促与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2)、皈依三宝的好处,可说实在太多了。简言之: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而得到究竟乐(涅盘寂静)。综合起来,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减轻业障;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鬼神)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如《优婆塞戒经》说:人皈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譬如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之不尽,皈依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皈依三宝有什么好处: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僧不堕。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八十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