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战时德国士兵胸前“牌牌”是干啥的?

2020-07-23新闻10

“牌牌”兵可不是普通德国士兵,士兵能自己骂自己戴“狗链”(链狗)么,这些都是德国战地宪兵,深受普通军官和士兵的广泛痛恨,要知道,远远看到宪兵掉头就跑的未必是特务,还可能是自己人。

比如,好不容易有机会大街上逛逛,或者刚刚吃饱从餐馆里出来,正想去酒馆闷两盅的时候,如果身边有宪兵,而恰巧宪兵正在执行的任务需要帮忙,那就不好意思了,他有权临时征用你。

哪怕是同级军官,因为他的宪兵身份,你也得听他的,要命的是,哪国人都知道同样的活儿八个人干好过一个人单练,哪怕找个作伴的聊天也好,更可气的是有时候宪兵抓了“壮丁”,他说不定偷懒四处溜达溜达,所以一来二去的树敌多多。

再比如新兵蛋子第一次冲锋,腿抖到一个不行,遇见好说话的宪兵冲你吼几句,要是碰到昨晚没做好梦的主儿直接给你一枪你也没地儿说理去。

从十六世纪的团监察官到十八世纪的督战骑兵可以说都是战地宪兵的雏形模式,只不是学科较少,培训不大到位,工作比较简单而已,督战骑兵的分支→督战步兵队曾经参加普法战争,算是摆脱了交警+传令兵+禁卫军的角色。

由于功能上的重叠,所以督战队+宪兵就构成了基本定型的战地宪兵,在一战的战前战时大概有2000-7000人,有的参与作战,有的则扮演“后退一步我枪毙了你”的角色,但也只是持续到战时,因为一战过后宪兵体制整体撤裁,所以魏玛共和国没有宪兵,其工作内容被普通士兵取代。

1933年纳粹掌权,为了强军整肃军纪,战地宪兵的编制再度被恢复,并设立专门的军警培训学校,此时的宪兵可谓高标准严要求,从培训和训练结果上来说,每一个宪兵都是合格的步兵战士同时也是优秀的全科学习的军事警察,由于学习艰苦,测试严格,所以造成淘汰率极高,他们的学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综合和特殊警察技能、犯罪警察学、犯罪条例、林业条例、渔业条例、水路条例、交通规则、工业条例、报告法、民俗学、急救、护照及身份辨别法、武器操练及教导、射击、防御技巧、综合通信、防空、动物保护、打字、速记。

对于这样的优秀人才是不会下放给基层指挥的,至少也是师部甚至军部直属领导,所以比普通一兵的地位高了很多,即便是同级军官也要听受调遣。

战地宪兵征用士兵最多的场合是占领区,在占领区他们负责战时临时治安工作,人总是处于不够用的状态,所以看到有士兵闲逛就会临时征用,谁让你得闲呢。

“牌牌”意味着非同一般的权力,因为涂有荧光材料,所以即便在夜幕下也非常醒目,很威风的样子,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宪兵有时候也要投入到一线战场和普通官兵一样执行作战任务,但是投入战斗前都会摘掉“牌牌”并换上军队特许、特制的一套证件,这也正是他们悲催的地方,在战场上,盟军如果俘虏了战地宪兵都是直接干掉的,绝对不留活口。

至于这个“牌牌”的正式称呼应该是“饰领”,直白的意思就好像衣领的装饰,和衣领有啥关系?实际上这和他的佩戴方式有关,在饰领的背面有卡扣,可以固定在一切制式的军服衣领上,无论驾驶或者乘坐摩托、挎斗还是汽车都不会摇来摇去的,万一甩到颈后或者拍在脸上那就老尴尬了。

反正已经是过去式了,所以其他称呼也都可以,比如长命锁、狗链、链狗、护心镜、护喉、护喉甲、护颈等等,叫什么的都有,所说的都是一个物件。

#世界大战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