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向不喜欢拉帮结派的曹操,手下却有个让他无奈的帮派

2020-12-30新闻11

做领导的,最不喜欢手底下的人搞小圈子,在三国历史上,袁绍就毁于“小圈子”,刘备也深为“派系文化”所困扰,曹操则比较聪明,在用人主张“唯才是举”,治心、拢心并用,破除帮派之争。在对手面前曹操是个强人,却不是一味用强的人,因为真正的强人知道哪里该用强、哪里该示弱。曹操一生灭掉了很多强劲的对手,如吕布、袁术、袁绍、蹋顿等,但他与另外不少对手也达成了妥协,如张绣、臧霸、张燕、张鲁等,他们开始是曹操的敌人,后来成为曹魏阵营中的一员。

在这些人里臧霸的情况最特殊,因为他的独立性很强,即便归顺曹操之后仍然相对独立性,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同时,臧霸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围绕着他一直有个小团体,成员还包括昌豨、孙观、吴敦、尹礼等人,有人把他们称为曹魏阵营里的“泰山帮”。臧霸小名叫奴寇,是泰山郡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狱官,臧霸年轻时就喜欢打打杀杀,不到二十岁跟前就聚集了几十个人,以勇壮而闻名。在太平盛世,臧霸这样的人不说是人渣,最少也是不良青年,想必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弄不好就被哪位认真负责的地方官给办了,但恰恰这时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以及各地政府四处募兵,臧霸有了出头之日。

臧霸跑到了徐州一带,正赶上陶谦招募军队,臧霸就加入了陶谦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敢,又善长拉队伍,很快便升到了骑都尉,成为高级军官。臧霸除了会打仗,还很有心机,他暗中与陶谦手下的昌豨、孙观、吴敦、尹礼等结好,成为同盟,这几位的出身跟臧霸比较像,孙观有个小名叫婴子,吴敦有个小名叫黯奴,尹礼有个小名叫卢儿,一看小名就不是士人出身。陶谦死后刘备接掌徐州,臧霸开始跑到琅琊国一带独立发展,成为昌豨等人的头领,后来臧霸又主动投靠了刘备,吕布从刘备手里夺取了徐州,臧霸等人又投靠了吕布,但他们这伙人势力很大,无论刘备还是吕布,都没有真正掌握过他们,只是名义上领导。

在吕布与刘备交战以及曹操征讨吕布过程中,臧霸等人也没有真正出来帮过谁的忙,他们主要活动在青州与徐州交界的几个郡国,核心区域是泰山郡和琅琊国等地,这个地方说起来很重要,但又是一个盲区,各派势力经常从这里借道,然而真要攻打或者派兵驻守,则又力不从心,臧霸等人利用自己土生土长的优势,把这一带实际控制了起来。后来曹操杀掉了吕布,夺取了徐州,地盘虽然占了,但又不可能留下大军在此驻守,因为他必须将主力抽调回去以应对北面的袁绍,如何守住徐州并策应北面兖州和南面扬州的安全是曹操一个头疼问题。曹操想到了臧霸等人,他想利用臧霸的影响力协助徐州的防守,可让曹操更头疼的是臧霸等人却找不到了。原来,吕布被杀后臧霸等人都“自匿”了,来了个人间蒸发。曹操不甘心,非找到他们不可,曹操还专门下令“募索”,也就是悬赏搜找,最后居然把臧霸找了出来。

曹操应该不喜欢臧霸这样的人,但见到臧霸曹操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说服臧霸归顺自己,又通过臧霸找来了昌豨、吴敦、尹礼、孙观以及孙观的哥哥孙康等人。为了让这些地方实力派真心为自己效力,曹操很大方,一口气任命了好几个郡太守、国相:臧霸为琅邪国相,昌豨为东海郡太守,吴敦为利城郡太守,孙礼为东莞郡太守,孙观为北海国相,孙康为城阳郡太守,这几个地方都处于徐州、青州交界地带,他们以臧霸为核心,这就是“泰山帮”的由来。曹操不喜欢手下人拉帮结派,但现在也无奈,在严峻形势面前曹操也不得不低头,而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不久官渡之战全面爆发,在东到青州、西到关中一千多里的战线上曹军与袁军全面对峙。

但臧霸等人刚好替他守住了最东边的防线,如果他们不是站在曹操一边而是投靠了袁绍,那结果将是两样,曹操必须分出有限的力量放在东线,中央主战场的力量将会削弱,极有可能影响到官渡之战的结局。臧霸等人坚决支持曹操,扼制了袁军在东线的企图,让曹操放手在官渡战场用兵,官渡之战曹军大胜,臧霸等人功不可没。臧霸以后多次立功,官至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执金吾,一直到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时臧霸仍在世,病逝后被追谥为威侯,爵位由儿子臧艾嗣任,“泰山帮”的其它成员也大多死在郡太守、州刺史的任上。

一块石头构不成一座高山,山是由无数石头和泥土堆积而成的,高度是山的价值,坡度是山的依靠。失去依靠谈不上价值,所有的价值都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对于山来说高度很重要,坡度也同样重要。乱世纷争,强人的“坡度”往往表现在能否化敌为友上,无论袁绍还是袁术最后都灭亡了,而且败得很快,貌似强大的外表实际上内在里很弱,一旦开始溃败扶都扶不起来,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深厚的基础,该消灭的人被他们消灭了,不该消灭或者可以不消灭的也被他们消灭了。在化敌为友方面,曹操是三国群雄中做得最好、也是收益最多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