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后村送王船。(市非遗中心供图)
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送王船”),17日晚正式成为我国第42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记者从市文旅局昨日召开的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这也是我国首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出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
2011年,厦门市推动“闽台送王船”项目申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马来西亚,送王船(“王舡大游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次联合申遗始于五年前,2015年7月起,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和马来西亚侨生公会共同倡议推动送王船联合申遗,并广泛开展社区和宫庙间的民间交流。厦门市也在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积极开展申遗工作。2019年7月,送王船项目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周期审核清单,并于本月17日晚申遗成功。厦门市新增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此次送王船成功申遗,也是厦门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工作的重大成果。近年来,厦门市坚持规划先行,构建完善非遗传承保护体系,打造对台对外文化品牌活动,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借助国际舞台传播闽南文化,统筹发挥各界力量共同推进文化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厦门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9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5名。
据悉,12月22日,在文旅部非遗司和省文旅厅指导下,市文旅局将会同相关单位举办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暨闽南海洋历史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宣传送王船及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成效。
【名片】
送王船
送王船是闽南古老的民俗活动,是闽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闽南人称海难遇难者为“好兄弟”,称“代天巡狩”的地方保护神为“王爷”,俗称送王船为“做好事”。送王船习俗由相关社区的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普渡、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送王船习俗于17至20世纪流传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聚居地,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重要遗留,也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情感的纽带。(记者 郭睿 通讯员 苏华琦 郑锐 吴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