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之于中国,有着非比寻常的文化意义,至大至极、无形无象的意境,不仅蕴含着诗与远方,同时标注着我们来时的方向。
同样是《系辞》,还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据传,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黄河与洛河交汇的盛况,受“河图”“洛书”启发创作《易经》,演绎出太极文化。“天下太极出河洛”,焦作温县,正处于河洛交汇处,自古就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12月17日,温县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成为我国第41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项目。
以太极为名,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拳法,更是一种文化观念与处世哲学。阴阳相济、动静相宜,方寸之间,既蕴含着“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演绎着万物相生的自然法则,同时也展现着东方文化的包容与力量。
提起太极拳,人们总是会想起“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实际上,练习太极拳从来都不以克敌制胜为目的,遵循的阴阳和谐之道,追求的是身心通达之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并不属于狭义的“武林”,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那些动辄争强好胜、逞凶斗狠之人,别说是什么“掌门”,自身都尚不得太极之门而入,遑论“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之类豪言壮语。心浮气躁之际,阴阳失调、动静失衡,全然背离了太极文化的精神内核,纵有百般演绎、千般豪言,终不免徒增笑料。恰如试图穿墙窃物的崂山道士,邪念生处已堕魔道。
从梳理流派、留住人才,到丰富活动、树立品牌,温县在苦练内功不断创新发展之后,太极拳申遗成功水到渠成。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意味着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得到更大推广空间,同时意味着太极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赢得了更多价值认同。
继“禅宗祖庭”少林寺之后,河南又多了一张“功夫文化名片”,它们不仅是河南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从禅宗的“无念”到太极的“无象”,莫不以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为要义,这何尝不是厚重河南的文化底色?
温县县委书记毛文明说,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利用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太极拳传承推广的受众面、影响力,加大保护传承力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他们演练的不只是拳脚,同时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阴阳相济之理,万物和谐之道,太极拳附带着太多民族基因与文化密码。以申遗成功为起点加大推广力度,不仅是保护一种拳法,传承一种文化,更是捍卫我们内心那一片澄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