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 1503年-1583年)
徐阶从小就是个多灾多难的孩子。
一周岁时,掉入枯井之中。救出来之后,徐阶在床上昏迷了三天。
五岁时和父亲去括苍山(在浙江省)旅游,千仞高峰,他一个失足又掉了下去。万幸,峭壁上的树枝救了他一命。
因为这两件事,邻居朋友对徐阶都另眼相看,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文化观念里,他们认为徐阶是个奇异的孩童,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是这个道理。
果然,长大后的徐阶参加了“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随随便便就考了个全国第三(探花)。朝廷一看这是人才,于是授予徐阶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明朝的翰林院,是明代文人想要进入大明朝堂的一个跳板。想当权臣?想加入内阁?想成为首辅?
先在翰林院磨练一段时间是你不二的选择。
翰林院编修在当时来说虽然是个闲职,但是未来可期。而且这个工作福利待遇好,早九晚六,每周双休,还有婚假,丧假各种假期。
(王阳明与心学)
在这段轻松愉快的赋职岁月里,徐阶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聂豹。
聂豹虽然平平无奇,但他却是王阳明的门人。
王阳明又是谁?
是个千古奇人,他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数一数二的哲学家。这位久负盛名的哲学家最主要的观点用四个大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知行合一”。
什么叫“知行合一”?
狭义上讲,就是做哲学家,不能光提出理论,还要能践行。你自己提出的一些想法建议,你自己都不能做到,你凭什么要求别人?
广义上讲,这种哲学可以发散到生活中,也可以浸润到人的骨子里。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说到做到,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要求你的言行和你的行为是一致的。
我们不知道徐阶和聂豹是不是一对极好的朋友,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认真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但从徐阶一生事迹来看,他必然是受到了王阳明的影响。也许他不算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集大成者,但他一定是一个说到做到,正直勇敢的人。
(张璁 1475年-1539年)
在翰林院上班,徐阶的顶头上司是内阁大学士张璁。
此时的张璁,是大明皇帝嘉靖帝朱厚熜身边的红人。
这位向来不喜欢儒家思想的内阁学士向皇帝建议,把历代帝王给孔子的封号都褫夺掉,同时把以后祭祀孔子的活动规模都缩小。
简单来说,就是张璁想收拾孔子,停孔子的职,降孔子的福利待遇。
这件事很扯淡,因为孔子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大家都是很清楚的。他是古代大贤,也是文化和礼教礼法的一个象征。你不能因为你个人的喜好而对其进行这种毫无来由的打击。
但既然大臣建议了。嘉靖皇帝觉得那就让大臣们商量一下,看看这事儿怎么办。
大臣们缄口不言,因为彼时的张璁权利很大,谁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个死去的人物来和张璁起冲突。
一来恐怕会受到张璁的打压,二来就算是替孔子据理力争,孔子也不可能活过来说声“谢谢你。”
谁会替一个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的死人卖命呢?
徐阶会。
他努力的从人群中挤出来,站定身形,随后仗义执言,强烈反对张璁的意见和想法。
张璁急了,他没想到这个平时在自己手底下默默无闻的小老弟居然会在此时出来冷不丁的捅自己一刀。
两人朝堂辩论一顿,没有结果。嘉靖皇帝素来爱看大臣打架,吃个典型的吃瓜群众,所以既不干涉,也不制止。
(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 1507年—1567年)
早朝结束,两人回到公司(翰林院),张璁指着徐阶骂道:好小子,你敢背叛老子!
徐阶冷冷的看着他,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背叛来自于依附,我并没有依附过你,何来对你的背叛?
回首历史,我们一定都会为徐阶的勇敢、正直、不攀附权臣的品格而鼓掌。但是在彼时的明朝政坛,当众反对领导的意见,回头又顶撞领导,徐阶能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到排挤。
果不其然,他被贬为延平府推官。
延平即为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推官相当于今天的南平市公检法书记。
从天子脚下到闽南偏壤,一个年轻人刚刚展开的前程,在这场政治旋涡里,被推入了谷底。
世上之人,十之八九,若是遭遇了人生低谷,大都一蹶不振,自此消沉。
但徐阶不是普通人,他是那百分之一可以触底反弹的人。
这个小小的推官,他干出了成绩。让我们来看一份推官徐阶的政绩报告:
一、审理冗案沉案,释放无辜受冤人员300余人。
二、捣毁大量无照经营的道观、寺庙。
三、兴办学堂,普及当地的基础素质教育。
四、缉捕盗贼、流寇等共计120人。
从这位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徐阶官位不大,但是能力很大。他是一个身在其位谋其职的官员,也是一个心中装着黎民百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朝廷不是张璁的一言堂,因为在任表现良好,徐阶升职了。
他历任同知、按察佥事、按察副使(均为各地的公检法职务),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职位——吏部侍郎。
明朝的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副部长,在当时专门负责明朝的人事工作安排。好人在好位,必定干好事。任职期间,徐阶为明朝推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但,好景不长。
在人事工作上干的顺风顺水的徐阶,又遇到了自己当初在翰林院工作时一样的情况,他和他的顶头上司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正部长)闻渊不太对付。
(闻渊 1480年 - 1563年)
闻渊仗着自己岁数大,资历高,整天对徐阶颐指气使。徐阶是头顺毛驴,你可以安慰他,鼓励他。但是绝对不能和他摆谱。
徐阶一看闻渊瞧不上自己,根本没拿自己当个人物。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徐阶选择了跳槽。
出于皇帝的赏识,也出于之前干人事工作积攒下的好人品,换了工作的徐阶不降反升,做了礼部尚书。此时的徐阶终于成为了一个部门的领导,终于不用再被人压制。
明朝的礼部尚书,放在今天就相当于中宣部的部长,同时兼任教育、文化、外交等工作。
这是份什么工作,看起来挺重要,仔细一想其实是个闲职。因为你干的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别人挑剩下的,无关紧要的。
徐阶不是一个纯粹的人。
历来史学家每每谈到他,都是什么“国家忠良”、“中流砥柱”、“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溢美之词,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徐阶在明朝官场上表现出来的顶多算是个尽职尽责的官员,大部分时间,他更多时候为的是他自己。
这也是他为什么又从礼部尚书转岗回到吏部接替闻渊做了吏部尚书的原因。
他向往权利,也贪慕权利,并且一直在大明的官场上努力向上爬。
他已经站在六部的巅峰,如果想要再往前走一步,那就是进入内阁,成为首辅。
现在的大明朝堂有首辅吗?有一位。
是哪位?
姓严名嵩字惟中,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严嵩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以下几个成语就可以形容:祸国殃民、冷酷无情、心狠手辣、阴险狡诈。
《明史》曾经把他列为明代四大奸臣之一,其它几位入选的分别是“老革命”胡惟庸、“辣手摧花”陈瑛、“九千岁”魏忠贤。
(严嵩 1480年—1566)
严嵩很强,党羽无数,独揽朝纲。他看着徐阶在六部中崭露头角,坐上吏部尚书的位置,立刻找到徐阶。意思很简单,现在大明朝堂我说了算了,他希望徐阶跟着他混,做他无数党羽中的一位。
我们知道,徐阶是最受不了这个的。你可以打击他,可以反对他,但是你不能不给它面子,抑或是瞧不起他。
严嵩这种“拉拢走狗式”的行为深深刺痛了徐阶的自尊心,都是官场沉浮几十年的老狐狸,你跟我装个什么蒜?
他不服严嵩,也不打算和严嵩为伍。他觉得,我不靠你严嵩,也能在这朝堂之上混的顺风顺水。
事实证明徐阶还是太年轻了。
他不知道严嵩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就喜欢在嘉靖皇帝面前打小报告,今天说徐阶上朝打瞌睡,明天说徐阶下朝随地吐痰。反正不管有的没的,严嵩在皇帝面前一顿埋汰徐阶,一度把徐阶置入了很危险的境地。
因为此时的嘉靖皇帝根本没有时间上朝,也没有时间来判断这些话的真假,这位皇帝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修道和炼丹。
所以此时的状况,就是严嵩和皇帝说什么,皇帝就信什么。严嵩希望皇帝怎么办,皇帝就怎么办。
就算严嵩某天告诉皇帝徐阶强奸了一头母猪,皇帝也会毫不犹豫的点头称信。
聪明的徐阶很快就悟到了这一点。
他开始改变。
当然,你可以说他开始改变,也可以说他和严嵩的抗衡正式开始。
他主动找到严嵩,表示我愿意做的小弟。
自此之后,严嵩说一,徐阶不说二,严嵩让他往东,徐阶绝不往西。严嵩只要发言,徐阶作为首席迷弟,一定是第一个摇旗支持。
徐阶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可是一个宁愿顶撞上司放弃大好前程也不会妥协的一个人。
如今,却像一个靠谱小弟一样依附在严嵩的身后。
徐阶变了吗?
我想他没有变。
但性情宁折不弯的徐阶做出这样的改变一定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朝堂政治就像一个无间的修罗场,耿直正义的人,是活不下去的。而想要在这样的无间地狱中搅弄风云,你必须比别人更残忍,比别人更坏。
来吧!徐阶!
背负着你的沉重走下去吧!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
为了得到严嵩的彻底信任,徐阶走了一步棋,他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这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了起来。
(严世蕃 1513年-1565年)
不仅如此,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是个流里流气的官二代,品德恶劣,经常对徐阶出言不逊。说话那叫一个难听。今天说徐阶长的丑,明天说徐阶矮个子。徐阶不气不恼,笑脸相迎。
让一个一向要面子、好面子的、铁骨铮铮的人如此卑躬屈膝,屈身事贼,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多么坚毅的心境?
徐阶做到了。他成功获取了严嵩的信任,换而言之,严嵩对他失去了警惕。
这边安抚好了严嵩,徐阶开始了他计划中的第二步,讨好皇帝。
讨好皇帝另一种说法就叫做支持皇帝。
嘉靖喜欢炼丹,徐阶就说炼丹真好,延年益寿。嘉靖宠信道士,徐阶就说道士真棒,宗教楷模。嘉靖说上朝很累,徐阶就说可不是嘛,皇帝哥哥还是要多歇息。
反正,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说皇帝喜欢的,说皇帝爱听的。
这样的一番操作下来,让徐阶和嘉靖建立了深厚的君臣友谊。当然,这份友谊基本上是靠徐阶用嘴舔出来的。
所以,笔者实在是不明白,这样一个为了在朝堂政治中获得胜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是如何被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冠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名头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徐阶要比严嵩还要可怕。
因为严嵩不管是骨子里,还是流于表面上的,都是“坏”。这种坏是浑然天成,无需伪装和隐藏的。当你看见严嵩,你就知道这是个奸臣,这是个坏人。
但当你审视徐阶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既像好人,又像坏人。他做起好人来,铮铮傲骨,不屈不挠,为民办事杠杠的。可是他也有穷凶极恶的一面,他能忍辱偷生,两面三刀的活着,他还能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而变成一个谄媚的臣子。
徐阶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和嘉靖皇帝打好关系的徐阶一路升职,加封少保、太师、太师。这些职务虽无实权,但若不是皇帝宠信,是万万落不到徐阶手里的。
随后发生的两件事,更加奠定了徐阶在嘉靖皇帝心里的重要地位。
第一件事情是他猜透了皇帝厌恶咸宁侯仇鸾的心思,于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上疏弹劾仇鸾诸多罪状,让皇帝合情合理的除掉了自己想要除掉的人。而且,仇鸾也是严嵩的政敌,徐阶一下子做成了两笔买卖。
(仇鸾 1505年-1552年)
第二件事情更简单,嘉靖皇帝想要翻修宫殿,严嵩不知道是发烧了还是吃错药了,居然反对一向任性不爱听劝谏的皇帝大兴土木。徐阶会来事儿,他不仅支持皇帝重修宫殿,而且自告奋勇的当起了新宫殿“万寿宫”的首席建造主理师。
这两件事,只是徐阶政治生涯中的小小缩影。
大部分时间,徐阶都在一方面麻痹严嵩,一方面琢磨皇帝的心思并予以讨好。
这样的行为在一时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成效和收益,但长此以往,严嵩却发现,自己逐渐被皇帝冷落了,而抢走自己风头的,正是这位在自己手底下人任劳任怨的小徐同志。
但为时已晚,御史邹应龙的一纸上疏,彻底将严嵩父子送入了真正的地狱。
上疏的内容很详细,罗列了严嵩父子多年在朝时的罪行,嘉靖皇帝震怒,勒令严嵩辞职退休,回家种地。
一夜之间,严嵩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从大明首辅落到了一介平民。他没想明白,为什么皇帝早不震怒,晚不震怒,偏偏这个时候震怒?
彼时严嵩想不明白的问题放到现在却很简单。
因为过去皇帝宠信你,所以无论你犯下多大的罪行皇帝都可以视而不见,你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做的首辅。但如果你失去了皇帝的宠信,只需要随随便便的一个人站出来给你一刀,皇帝就会将你弃如敝履,让你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那么请问,为什么严嵩会失去皇帝的宠信?
有一件事极为关键。
嘉靖皇帝素来宠信道士,道士说啥嘉靖信啥。徐阶投其所好,请来业界知名的道士蓝道行为嘉靖论道炼丹。
一日,嘉靖皇帝和蓝道行坐而论道,蓝道行说了这么一句话:
《明史纪事》第五十二卷:“今日有奸臣奏事。”
翻译过来很简单,意思就是今天会有一位奸臣来找皇帝禀事。
蓝道行素有名气,嘉靖对其言行深信不疑。
该着严嵩倒霉,蓝道行前脚说完,严嵩后脚就拿着奏折来找皇帝启奏。
由此一事,嘉靖对严嵩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恶之感。
所以之所以严嵩的会失去宠信,是因为这份宠信早已经在这多年的政治岁月中被处心积虑的徐阶抢走了。
徐阶不是猛一下抢走的,他是慢慢的蚕食干净的。
(邹应龙 ? - 1588年)
更为可怕的一个事实是,当满朝文武都在赞扬御史邹应龙直言不讳、敢于进谏、扳倒权臣的行为时,却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位看似不属于任何势力,好像只是因为一腔孤勇和自己脑袋一热就要打倒严嵩的年轻人,其实是徐阶的门生。
这就是徐阶高明的地方。
他讨厌严嵩,他要扳倒严嵩,但是他没有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心思,这场置严嵩于死地的好戏的策划人和主导者正是徐阶,但他却巧妙的在其中斡旋并隐藏了自己。
没有人知道严嵩其实是徐阶扳倒的,包括皇帝和严嵩本人——当严嵩下台后找到徐阶时,徐阶居然热情的表示要在皇帝面前替严嵩求情,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严嵩的提携和关照,就没有今天的徐阶。这让严嵩颇为感动。
杀人不留姓名,杀人不见滴血。
此时此刻的徐阶,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物。
扳倒严嵩之后,他终于踏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内阁首辅的位置。
这样一个比严嵩阴险、狡诈十倍的人,能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好好干下去吗?
这就是徐阶神奇的地方。
除掉了政敌,他又变回了当年正直果敢、为民请命,造福社稷的样子。
一方面,他选贤任能,我们熟知的高拱、张居正都要得益于徐阶的推荐才能在未来的大明王朝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
另一方面,他十分仁善,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已经被皇帝定了死罪,却因为徐阶的努力而放了出来。
同时,他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首辅,减少百姓负担,清理杂乱盐税。
他的声望在朝野如日中天,无人能敌,也就是在这时,徐阶站上了人生中的巅峰。
百姓口口传颂,谓之其为“名相”。
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大到什么程度?嘉靖皇帝驾崩时,遗诏都是由徐阶来起草的。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对徐阶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他是一代名臣,但却绝对不是一个好人。他有阴谋手段,但却从来不对良善之人使用。他有趋炎附势,谄媚作态的一面。但这样的做的目的却是为了扳倒政敌,拥有自己想要拥有的权利,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造福黎民百姓和江山社稷。
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但却一定是一个你可以值得相信的人。
文章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但徐阶的故事却还在继续。
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朱载坖即位。
(隆庆皇帝 明穆宗朱载坖 1537年—1572年)
新皇帝不喜欢徐阶,因为徐阶爱管闲事。
没办法,隆庆不像自己的老子那样对徐阶有特殊的偏爱,他看不惯徐阶一天忙来忙去自己却没有插手的余地,他也看不惯徐阶整天对自己的行为指指点点。
旧臣和新皇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
徐阶没有犹豫,他选择了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一代名臣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但就在此时,我们善变的徐阶同志再一次展示出了自己不易与人的另一面。
回乡之后,他任由自己的门生、亲戚、子弟等横行乡里,欺行霸市,强占农民田地。根据《明史》记载,已经成为一介平民的徐阶名下居然有整整二十四万亩的土地。同时,他的一些亲信子弟,作奸犯科,胡作为非,导致朝廷里状告徐阶的文书堆积如山。
一个曾经爱民如子,刚正不阿的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没有人知道答案,历史也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然而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了。
朝廷接到百姓控诉,派出巡抚海瑞和兵宪蔡国熙两人查办和徐阶相关的案件。两人执法公正,惩治了不少徐阶的亲朋好友。
此时的徐阶又带给了我们一个大跌眼镜的操作。他用三万两黄金重金贿赂朝廷官员,又通过自己曾经提携过的张居正之手,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
意思很简单:你闲着没事敢跟我徐阶叫板,我就让你们失业。
因为一己私欲,徐阶彻彻底底的做了一回恶人。
这就是徐阶,他不像你在大明历史中认识的任何一位臣子或者将军。他身上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他自己的故事本事。
当徐阶做完这些事时,他的脑海里会不会一一闪过他一生的轨迹?闪过他年轻时刚直不阿,豪侠脾气,中年时的曲意逢迎,双面人生,乃至后来那段功盖千秋,成为名相的丰功伟业?
他会不会问自己一句,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是:这是一个你永远无法定论的人。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历史人物,其实都是如此。
因为他们现在虽然只是史料上的记载和书上的文字,但他们曾经也是活生生的,和我们一样的人。
而人的品格、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等,会随着自身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体现在人性身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
归根结底。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的。
谁,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