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东圳水库建成60周年:一泓清水 润泽莆田

2020-12-16新闻13

原标题:东圳水库建成60周年:一泓清水 润泽莆田

“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在诗人郭沫若眼里,将莆田母亲河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拦腰截断的东圳水库,碧波万顷,峰峦叠翠,异常壮美。

60多年前,10万莆田人民从各地奔赴东圳工地,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筑坝,建起了这座当时福建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成就了莆田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莆田版“千岛湖”。曾炳麟 摄

经过60年的风雨洗礼,如今,东圳水库依旧造福莆阳大地,成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和生命线工程。当年“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则成了永远耸立在莆田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代莆田人民不断走上木兰溪治理之路,绘就“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

01

民生之水

龙头一拧,清澈的自来水欢快流淌。“很好喝!”南日岛万峰村村民魏建平这样形容如今家里用水的直观感受。

南日岛是福建省第三大岛,陆地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多人。岛上常年降水量较少,淡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量仅350立方米,属极度贫水区。2007年,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建成后,岛上群众喝上了来自东圳水库干净清甜的“放心水”,彻底告别了饮用盐碱水及长期严重缺水的历史。

水库大坝巍峨挺立,两岸绿树环荫,呈现一派生态画卷。许金珊 摄

包括南日岛居民在内,目前,东圳水库为莆田150多万人提供生活用水,占全市总人口的50%,是莆田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

时光回溯,有着“荔林水乡”之称的莆田早年其实“苦水”已久。解放初期的莆田,农村基本没有水利设施,平原地区水患频频,沿海地区又屡遭旱虐。治水,成了莆田人民的头等大事。

在百姓的期盼中,东圳水库应运而生。1958年6月,东圳水库上马建设,1960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一座集防洪、灌溉、生活和工业供水、生态补水、发电、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二)型水库。水库总库容4.35亿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3亿多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供水约1.2亿立方米,生活工业供水约1亿立方米,城区内河及南北洋生态补水约0.8亿立方米。

02

生态之水

冬日暖阳,流水潺潺的东太溪平添了几分色彩,溪畔的休闲公园里不时可见游人游赏的身影。经过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如今的东太溪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条美丽的生态水系绿带。

东太溪是东圳水库4条主要入库溪流之一,原先这里荒草丛生,淤积严重。2018年,在东圳水库入库中小流域治理行动中,常太镇启动东太溪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不仅疏浚了河道,修建了生态护岸、亲水步道和休闲公园,还增设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

地处东圳水库之畔的常太镇辖松峰、利车、东太等28个村居,总人口约4.4万人。长期以来,群众生活废水、果林种植、畜禽养殖等成为东圳库区主要污染源,导致水库水体一度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常太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镇。卢德山 摄

为了守住“大水缸”,把好生命线,从2014年起,莆田市投入19.5亿元开展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实施大坝除险加固、一级保护区居民搬迁安置、库滨带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污水治理、河道治理、生态林等工程,构筑多道生态防线。眼下,东圳水库水质已从过去的Ⅲ~Ⅳ类提高至稳定的Ⅱ类标准。

去年1月1日起,莆田首部环境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禁止在东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种植农作物、放养畜禽、娱乐活动等,同时明确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库滨带建设等事项,为东圳库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如今,绿色生态成为东圳库区的一张新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赏景休闲。城厢区副区长、常太镇党委书记莫彩华说,常太镇正围绕“保护中发展”的目标,发展莒溪生态、马院红色2个主题点,以及环库路各村集民宿、茶饮、文创等为一体的“慢生活带”经济,打造莆田版“莫干山”。

03

精神之水

2017年8月,莆田一名老人在斑马线前脱帽鞠躬致谢礼让司机的视频,轰动全国。

这名传递了莆田文明城市温情的老人叫闵庆昌,当年东圳水库开建时,他任库区工区副主任,直接参与水库建设。“大家自带干粮、工具,争着抢活干。”闵庆昌说,正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才造就了这座水利丰碑。

“水资源来之不易,同学们要明白水的珍贵,懂得节约用水。”近日,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参加冬季研学活动的300多名四年级学生走进东圳精神教育基地,集体接受东圳精神教育。

在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展示馆内,学生们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东圳水库兴建史,参观水库兴建图片展及建库工具等实物展示,观看《与人民想在一起 干在一起》《东圳水库发展现状》专题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一个个故事,让大家对“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常太镇岭下村从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陈力雄 摄

位于东圳水库坝区的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包括室内展示馆和户外广场两部分。其中,展示馆面积约700平方米,通过对史料、图片、实物展示,结合视频影像模拟场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展示东圳建库孕育出来的宝贵精神内涵。户外广场设置了建库历史图片群雕像,再现建设水库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当年水库建设时,1.3万多常太人毅然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按工程进度分批从库区迁出。2010年和2014年,为了保护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又有为数众多的居民主动拆除自家养殖场、房屋、果园,留给库区更多绿水青山。常太人民三次奉献形成的东圳移民精神,历史将永远铭记。

曾经的栉风沐雨,更需要饮水思源。目前,莆田木兰溪流域东圳水库正在创建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打造莆田又一人文精神家园。

xiang

guan

lian

jie

东圳水库蝶变曲

自1960年建库以来,集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生态等重要功能于一体的东圳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莆阳大地上。

固元培厚筑新基,移境变景映圳湖。继1978年10月水库保坝加固后,为解决水库三大建筑物老化和安全隐患问题,2015年至2017年,东圳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重建了溢洪道启闭房,改造了坝后道路,开展了大坝渗漏观测工程,并对输水系统进行除险加固等。加固后的水库大坝巍峨挺立,增加防洪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水库调洪空间,减轻了下游城区防洪压力;同时,东圳水库库内有效蓄水量得以恢复,改善了水库的供水水质,莆田人民健康饮水问题得到进一步保障。

东圳水库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陈力雄 摄

2017年,东圳水库大坝景观配套改造工程正式施工,设置了思源亭、文化长廊、休闲步道以及观景平台等,形成一个集文化、休闲、观景为一体的大坝公园。

细织密缝构防线,系统综治造福民。近年来,莆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水利发展为抓手,在水库建立“生态防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法治”四道防线,推行水源地全方位立体化管控和保护机制。2014年,在东圳水库大坝左岸上游建成的分层取水工程,可根据水库水质分层情况综合调度水源。

为全面实现“大坝安全、生态优美、水质优良”的水库治理目标,2014年,东圳水库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在一级保护区内实施搬迁安置工程、设立隔离带、封山育林、生活垃圾日清日理、污水入网、生态河道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水库生态防护和生态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水源地水体涵养能力显著提高,东圳水库保护屏障不断增厚。

2018年11月23日,经省人大批准通过的《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地方性水源保护条例,标志着东圳水库生态法治防线正式确立,东圳水源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

追源溯流忆往昔,传承精神看今朝。开建于2017年的东圳水库坝区的东圳精神教育基地,通过陈列建库照片、建库实物及建库模拟场景等物件,讲述建库故事,传播“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木兰溪治理理念。

面朝水库,春暖花开。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已成为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的生动样板,有力促进了木兰溪流域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发展,为莆田经济繁荣稳定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水环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