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政策好,穿得俏来吃得饱,贫困群众有低保,看病住院有报销……”近日,界首市王集镇朱大村大礼堂里,78岁的新时代红心艺术团团员朱洪运唱起了自编快板,赢得众乡亲一阵叫好。(12月14日《安徽日报》)
元旦、春节日前临近,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如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百团千场”下基层惠民演出在内蒙古各地开展,一大批优秀节目和综合服务跟随乌兰牧骑队员的脚步穿过大漠戈壁、跨过林海雪原,来到农牧民的身边。无独有偶,日前南昌市扶贫办联合有关单位组织“送戏下乡”巡回演出,让基层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
上级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文化、艺术下乡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当地村民送来了良好节日祝愿,固然值得肯定和提倡。但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状及广大农民朋友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程度上来说,仅靠“送文化”下乡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正如一位曾外出打工的青年所说:我们这代年轻人,大多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现在回到了农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大不相同。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也许正是由于农村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导致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赌博风在不少农村抬头。同时,留守的老人妇女缺少文化活动,常靠打牌消磨农闲时间,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经常发生。这些不良行为无疑给农村、农民,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毛主席曾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为满足广大农村朋友对先进文化生活的需求,彻底根治上述不良陋习,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目标,当前关键是既要“送文化”更需要“种文化”。因为农民自己“种文化”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更具有生命力、持久力。正如一位基层支部书记所说:“乡村艺术团是土生土长的,大家既是村民又是演员,虽然水平不高,就图一个开心快乐。我们把新农村的喜人变化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戏曲、快板、小品,让身边人演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浇灌,去呵护这样“种文化”,既要加强引导,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不能异化;又要结合地方特色,时代需要,不能脱离农民现阶段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发展老百姓能够接受、能够理解、能够入脑的东西。只有这样“种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让它在广阔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另外,要让“种文化”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农村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组织起来,把相关设备配起来,把演出场地建起来,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由于“种文化”有着多重价值,它不仅给执政、理政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有助于强化价值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因此,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要从资金上、技术上、人力上予以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才会有持久动力。真心期待各地在向农村“送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种文化”。只有“种”文化才能留下“不走的”文艺队,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和热切期盼,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