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穿着紫色马甲,戴着紫金草的徽章,有时候他们是讲解员,有时候是传译师、引导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紫金草志愿者。
“纪念馆每天中午的食堂,大概三分之一的人是志愿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记者,目前,纪念馆有中外志愿者22984名,形成了一支专业性、规范化、服务好的国际性志愿者队伍。目前每天在馆里工作的有50-60人,他们以“一总站,多分队”的模式开展工作。
2万多志愿者中,有不少是青年大学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三学生沈楚捷从大一开始就在纪念馆做志愿者,“在江东门纪念馆,我们学校的团队主要是给外籍观众做英语讲解,平时还会协助开展一些活动。”沈楚捷告诉记者,在纪念馆做志愿者,不仅让个人能力得到提升,更让她对这段历史、对和平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世界需要和平,更需要维护和平的力量。我们青年一代要担负起历史使命,铭记历史,懂得担当,用自己的努力,传播和平理念。
“在南京的日日夜夜——我的日记是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的……”上个月,在学习强国上线《魏特琳日记》音频,是志愿者傅云生和100多名朗诵志愿者的作品。64岁的傅云生是一名退休中学校长,退休3年多来,他参与了纪念馆许多志愿服务,有声读物的语音录制、文艺活动的演出、各类讲解活动等。他说:“在这里做志愿者,是发挥自己的余热,也是回报国家。纪念馆是南京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且是走向世界的一流重要场馆,我们愿意为世界和平、愿意为传承这段历史尽一份绵薄之力。”
紫金草志愿者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来自韩国的姜哈娜是南京大学的留学生,也是江东门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一名国际志愿者。姜哈娜主要负责接待韩国团队。每次接到讲解任务,姜哈娜都特别认真。她总是提前一天到陈列馆,自己先参观一遍,酝酿情绪,第二天再接待观众。迄今为止,她已接待了10多批次韩国团队,接待观众300余人。“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和平需要我们去争取和维护。人类命运紧紧相连,我们每个年轻人都有责任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姜哈娜说。
记者采访得知,紫金草志愿者当中还有一些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的曾孙女马雯倩,也是一名紫金草志愿者。她告诉记者,1937年,她的祖奶奶16岁。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后,祖奶奶的母亲带着她和3个哥哥到处逃难。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祖奶奶的三哥马光泓被日军抓走并残忍杀害。
在很小的时候,马雯倩就常听祖奶奶说那段往事。“我觉得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我有义务和责任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下去。”马雯倩说,所以她在大学时加入了紫金草志愿者团队。平时生活中,她也会向别人说起祖奶奶的故事,外地朋友来南京,她会带他们去江东门纪念馆看看。“未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将这段历史说下去,捍卫历史真相,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