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后世争论三千年,9年前有人给出答案

2020-07-22新闻15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固定的规律,如今现代科学正在孜孜不倦的探求这些规律,提示人们不要破坏自然界平衡。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典哲学中就已经在强调顺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其中先秦著作《易经》就是一部讲究顺应自然规律,以淳朴之心相对的著作。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先哲对于自然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通过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易经》长期被用于预测未来事态发展。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抑或是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派,多少都受到《易经》影响。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雕像

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和人们熟知的《周易》。其中《连山》为三易之首,被认为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任君主天皇氏所创;《归藏》同样被认为是《周易》前身,但在汉初时已经失传;《周易》是唯一流传至今的《易经》作品。据传是周文王在坐牢时研究《易经》写出了《周易》一书,因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陵墓

历朝历代都有人专门研究易经。在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分为道家易、儒家易和术家易三支。至汉代,对《易经》解释最重要的学派有三:象数之学偏重于讲灾变,义理学派取道德规训之意,黄老学派用《周易》来解释《老子》。其中,象数之变对于后世易学影响极大,它削弱了《周易》通过比喻、象征等进行范围广阔意义诠释的有效性,也是后世对《周易》产生误解的源头之一。

▲程颐铜像

魏晋时期王弼恢复了《周易》的义理学传统,主张不必拘泥于卦象,而后程颐进一步发展了王弼的思想,认为《周易》本质用道理模拟宇宙万物,王夫之则综合了程颐和朱熹的看法,将重点放在得知卜卦结果后君子如何自省,如何通过道德教训趋吉避凶。现代哲学史研究时,一方面认为《易经》封建迷信,难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又承认其传统社会官学典籍的地位。直到20世纪80年代,《周易》才开始被大陆学术界重视,21世纪初才将《周易》的逻辑思想确定为中国逻辑史的起点。

自问世以来,3000年中围绕着《易经》后世一直有着争论。不同派别之间争论谁更正统,不同易学家之间争论谁的解释更贴近原意。近现代争论更加集中于《易经》究竟是不是迷信。自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更多人开始相信科学而非笃信宗教;西学东渐后,国人也将科学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易经》中的阴阳八卦等从未被科学证实过,所以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

▲太极阴阳八卦图

事实上,过分迷恋现代科学也是一种迷信,一定要对《易经》中的阴阳和卦象找到自然界中能看得到的解释也是一种偏激。《易经》中的阴阳,更多是指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其中也蕴含着万物相生相克,物极必反的道理;卦象则是以八个最基本的自然事物为基础演变而来,所谓预测和逢凶化吉,更多是在讲求事物之间的平衡。经历三千多年的发展,《易经》早已发展出庞大的易学体系,为我国哲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实在不必因无法用自然科学理论解释而否定《易经》。

▲刘君祖近照

很多人对《易经》产生误解的原因是它实在晦涩难懂,想要研究却很难入门。但事实上早在9年前就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2011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刘君祖《详解易经·系辞传》中给出了学习易经的基础,仅有八字:“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这句话意为,乾道是以容易的方式让人了解,坤道以简单的方式发挥作用。在《易经》中,乾坤分别指代天地,是易经八卦的代表。这简短八个字刚好符合了《易经》大道至简的原则。

▲刘君祖在北大汇丰商学院易经论坛

这八个字中,“易”指容易明白和理解。一个人如果心思简单,会更容易沉静下来专注思考,与他人相处也会更和谐;“知”代表知识文化。

“易知”二字连在一起,刚好是乾卦的奥义。乾卦讲究讲究“君子以自强不息”,教导人们一方面遵守德行,另一方面要勇于探索未知。“简”字代表简单,生活中所有事最终都需要化繁为简,解决掉问题的源头,在看到事物本质后做事情受到的限制就会减少;“能”代表脚踏实地和胸怀宽广。

“简能”二字与坤卦相合,讲究“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人们要学会顺应形势,但也要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归根究底,《易经》无论是说理还是卜卦,都讲究人要与自然和天道相合。自然与天道并非指遵从神明指引,而是指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法规则。《周易象义》有言:“能使之得宜变者作其兴起之心化者顺其自然之理”。顺其自然看似容易,实际很难做到,一旦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很多事情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

《老子》《报任安书》《周易象义》《详解易经·系辞传》

#诸子百家#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