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雍正被称为近代国家构建的首创者?而雍正他的死此人嫌疑最大
雍正,这个在文人笔下有着诸多“劣迹”的帝王,为何却被国际汉学家们给予了超高的评价?并被称为近现代国家构造的首创者呢?在他在位的短短13年中,他到底做了什么惊天地动的大事?为何文人造出来了一个“康乾盛世”,唯独将雍正给边缘化了呢?这位在古代被人无限抹黑和谩骂的“冷面王”为何在他去世四百年后成了历史研究者探讨的重点?而对于雍正的死亡之谜,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为何说雍正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上台的?现代史学家一致认为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这种污蔑有来自像“曾静”这类有着极端民族主义的抹黑者,更多的则是来自清朝内部的角逐。
雍正的性格既不像晚年的康熙那样犹豫,也不像“影帝乾隆”那样虚伪和炫耀。
如果不是雍正力挽狂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乾隆这样的败家子,清朝早就完蛋了。
雍正登基时已经45岁了,他很务实。
在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国库空虚,西北吃紧,南方不稳,整个帝国摇摇欲坠。
虽然早年的康熙年轻有为,但步入晚年之后康熙在儿子们和自己虚荣心的促使下显得力不从心。
雍正上台之后立刻开始整顿吏治,并从制度上彻底改造大清的统治结构。在雍正用雷霆之势清除了一大批亏空国库的旧臣之后,他就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如果不是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明朝在万历年间就会灭亡。如果不是清朝雍正的“三板斧”,乾隆很可能会断送了清朝的基业。
·雍正上台后的“三板斧”
一、 唯才是用
雍正手下的得力干将很多都是出自底层的满人和汉人,有些根本上不了台面。
但雍正看重的是具有实操性的人才,而不是华而不实的高级官僚。
像李卫、田文静、年羹尧等人出身都不光彩,李卫虽然不是叫花子(富豪子弟),但却是捐的官,但这些人影响人家做大事了吗?但雍正靠的就是这些人,将一个僵化了的帝国快速盘活了起来。
二、 历史之先河——摊丁入亩
在整个帝国时代,一直到民国结束,最富有的地主阶层反而纳税最少,而将本该由他们来承担的赋税转嫁到了普通民众身上。
在2000多年的帝制时代中,皇权和士绅阶层一直都是相互合作而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到了雍正这里,雍正彻底看到了这一危害,这也是明朝灭亡和康熙末年国库空虚的直接原因。
雍正的“摊丁入亩”,第一次打破过去的“人头税”,改用以农田为单位向所有人来征收税赋,这虽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却大大损害了大地主和官绅阶级的利益。
在古代,越是有权有势的人,越能借助他们的权势来吞并土地并躲避税赋以及劳役。
很多自耕农为了让自己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就干脆将自己家的田地“捐给”地主或寺院,这样以来这些有权势的阶层就会帮其销户,让其成为佃农,他们的负担反而减少了。
就是靠着这种贪婪而又无形的土地兼并,大地主阶层越来越有钱,越有钱越兼并,帝国最终在这种贪婪的游戏中往返恢复寿命只能存活200多年左右。
而雍正的摊丁入亩就彻底打破了地主阶层的特权,将国家税赋以个人财富的方式平摊给每一个人,这种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现代国家的雏形。
三、 高薪养廉式的“火耗归公”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咋一听很多,但实际上多吗?不但不多,还很少。
清朝实施的是小政府制度,县以下就不再设置官方机构了。这虽然很节约经费,但县官需要的花费是太多了。
司法、教育、防卫、治安、医疗、社会保障、收税、仓库等等全部是县官的责任,而且他除了使用自己的私人秘书,朝廷并不给他派遣更多的助手。
一个县100万人的县就那几十个人办公,除了县太爷和衙役有俸禄,其他的师爷都是县太爷从自己腰包里发工资给下面使唤的人。
为什么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中举。中举之后干什么?当然是为了过好日子了。
但如果按照明清两朝朝廷给官员的俸禄,所有的官员不要说光宗耀祖了,他们都会被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陋习”层出不绝,其中火耗就成了朝廷默认的官方搜刮民脂民膏的方式之一。
所谓火耗就是在民众纳税时官方将碎银子整合成银块时中间的消耗,这没有国家标准,全靠县太爷个人的品行和贪婪程度。
这一恶习在雍正上台后采用了统一收取,并将全部火耗归朝廷所有。为了给地方补贴,朝廷再将这份钱以养廉银子的名义分给地方一部分。这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贪腐之风,还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税收标准。
四、 消除种族分化
在曾静案之后,雍正认识到了满汉之争的严重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毫无意义的种族争论,雍正不仅仅出版了《大义觉迷录》这本书,还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和“义务教育”。
在《大义觉迷录》里雍正很坦率地解释了根本就不存在满洲和满族这个概念,这些都是别有用心之人强加给世人的。
什么才是华夏?如果仅仅按地理和民族上来算,除了汉人十八省,云贵、两广、两江,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还算中华吗?56个民族还是一家吗?
而在民国时期日本之所以推出“满洲国”的概念,就是为了强化这种地理和种族观念,进而为他们吞并长城之外的东北做准备。
雍正大力推行《大义觉迷录》和“官话”就是想从文化上消除偏见。当所有人都使用一种文字,说一种语言,认同一种文化的时候,种族言论还有市场吗?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学到这些,雍正打算在全国范围内由朝廷出资大搞“清朝式的全国义务教育”。
·为何说乾隆是杀害雍正的最大嫌疑人
雍正的死至今成迷,但吕四娘之说绝对是无稽之谈。
在曾静案后,雍正采用了宽大的态度释放了曾静,并想借此机会消除满汉之间的隔阂。
反而到了乾隆年间又重启此案,将老爹的原判全部推翻,搞出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文字狱,涉及范围之广虽然和朱元璋的“胡惟庸案”没法比,但也备受后人谩骂。
不仅如此,乾隆刚登基不久就急着推翻老爹的一切政策。从摊丁入亩到火耗归公,从推广普通话到曾静案,乾隆再次将税赋的特惠权抛给了地主士绅阶层。
雍正是历史上最勤劳和克制的一位皇帝,没有之一,他在短短的13年间将大清帝国从亏损状态变成了国库充盈。但乾隆上台就一改老爹的巡访之劳,改为了轰轰烈烈的“南巡”。
乾隆认为雍正太土,他所使用的那些大臣也都不符合帝国的标准。
乾隆上台后除了自吹自擂之外,从科举到官员任用上全部倾向于高雅虚伪的士大夫。不仅如此,乾隆还让人编辑《盛京赋》,将他们的老家吹嘘成了天上人间。
在一次木兰围场中,就因为一位满洲贵族没有按祖制带刀,而是学汉人那样用筷子用餐就遭到了乾隆的大力训斥。乾隆的一系列动作全部和老爹的政策背道而驰,他不但再次和大地主阶层合作,还努力强化种族之别。
而对于雍正搞的“推广普通话”和“义务教育”在乾隆眼里更是浪费粮食。雍正想做的是全民教育,而乾隆只看重精英化选择,这就是大清国在被人攻破后底层都拍手叫好的主要原因。
看完乾隆在雍正死后的系列操作,以及雍正死后乾隆任由他人对自己父亲无限丑化这一事实,再结合雍正的突然离世,很多人说这是乾隆和大地主阶级联手干出的好事。
对于雍正和乾隆两种不同的治国态度,读者您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