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王朝盛世的背后,都离不开忠臣良相的倾心辅佐。
宋璟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缔造有他的一份功劳,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为官之道,真可谓是官僚之楷模。
李隆基的前半生可谓开明,他的行事作风恰似太宗李世民,亲贤臣远小人,欣赏那些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大臣。宋璟是个心直口快的大臣,每次奏疏时他都会直指王朝的弊病,还屡次因此得罪唐玄宗,搞得仕途颇多曲折,起起伏伏。
好在,早期的唐玄宗还算个明君,他虽抵触直率的宋璟,却心知此人就像是魏征一样的明镜之臣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某日,李隆基在御宴上赏赐给宋璟一双金筷,宋璟却不肯领受。宋璟称,自北魏以来,“金银工巧之人”便不得私养,所有黄金都是皇室专有的。
唐玄宗立即表示:“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言下之意,就是赐予他这双筷子只是为了嘉奖他的忠直,所以,你可以收下。就这样,宋璟收下了金筷,不过他只是将金筷放到相府,从未使用其用餐。
可见在官僚阶级普遍奢靡的开元时期,宋璟的行事作风有多保守持正。
李显在位期间,宋璟不太受待见,被排挤出京,打发到广州担任都督。虽说从京官沦为地方官,但宋璟却在位谋职一丝不苟。在他当都督的这几年里,为广州的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当时广州尚未开发,当地百姓多以茅草盖房,所以,一旦有人家走水,便会殃及近邻。宋璟来到广州后,赶上了几次大型火灾,流离失所的百姓让他深有感触。
为了治理广州地区的火患,宋璟派人前往京城学习砖瓦的烧制技术,然后在广州烧制砖瓦,让老百姓用砖瓦搭建房屋。随着砖瓦房的普及,广州地区的火灾问题逐渐得到了改善。在宋璟离开时,即便有人家发生火灾,火情也不会蔓延到其他邻家。宋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虽然他也常常不受皇帝的待见,但当地的吏民都将他视作一方父母。
人们说宋璟所过之处“阳春有脚”,意思就是:宋璟为人宽仁总是让人如沐春风,他走到哪里,当地的百姓都能过上如阳春一般的好日子。
唐代还不流行“万民伞”,所以老百姓们自发凑钱为宋璟造了一座“遗爱碑”。
开碑立传,让后世千百年的人们都能铭记,这是世人对“名”的最大追求,而宋璟则不然。开元四年,宋璟被李隆基调回京城,很快便提拔宋璟为宰相。广州地区的老百姓念着宋璟的好,所以便给他树了功德碑,来纪念这位给广州百姓谋福的父母官。
按理说,若有官员遇到这种事,心里必然会乐开花,可宋璟并未因此得意。听闻广州百姓给自己立碑后,宋璟翌日便奏疏唐玄宗,说自己虽曾在广州为官,但所做的都是分内之事,不值得歌颂。百姓为官员立碑这件事,如果在广州开了先例,将来必定会成为一种民奉承官的风气,为了杜绝这种风气在大唐蔓延,必须要从源头上遏止。
经过李隆基允许后,宋璟立即前往广州,亲自接见了那些为他开碑的百姓,随后便带人将“遗爱碑”砸毁。遗憾的是,因为宋璟在朝中得罪了太多人,以至于,他才当了四年宰相便被罢免了。宋璟的高洁,也被人污作沽名钓誉的资本。从这以后,李隆基听信杨国忠、李林甫等小人的谗言,逐渐治国无方,使国家陷入危局。
自此,由宋璟、姚崇两位宰相缔造的盛世,没过多久便被他们破坏了。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逃往咸阳,唐玄宗在与别人谈及大唐重臣时,评论宋璟为“彼卖直以取名耳”,认为他只是为了博得美名才故作耿直。
直到一位忠厚的长者对他说道:“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听完这番话,李隆基才意识到宋璟这种贤臣的珍贵。
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在洛阳明教里的私宅中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大历五年,即宋璟去世三十三年之后,颜真卿应宋璟后裔之托,撰文并书写了碑文。大历七年,墓碑镌刻完成,立于宋璟墓地。
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台市沙河县东户乡中学校园内。因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撰,故亦称“颜鲁公碑”。碑体高289.5公分,宽149公分,侧42.5公分。半圆形碑首,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
方形碑额,正中篆书阴文“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碑四面皆刻,楷体盈寸,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碑文题后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
宋璟在大唐为官几十载,先后经历了四位皇帝,也曾为缔造大唐的盛世江山出工出力。可惜,他遇到的是李隆基这个“半世清明半世昏”的皇帝。倘若,宋璟早生几十年,活跃于贞观时期,估计他会成为与房玄龄、魏征等名臣齐名的存在。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