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上篇】从观察模仿到想象创造——上海书协中青年骨干篆书班讲座纪要

2020-11-17新闻16

原标题:【上篇】从观察模仿到想象创造——上海书协中青年骨干篆书班讲座纪要

书法创作是自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中国书法,至晋唐而登峰造极,厥后虽历代有名家,究竟不得有更高的造诣,至于晚近,遂急剧衰落。其主要原因乃社会性质之根本的改变……譬如瓷器,从前多少名窖在争奇斗妍,如今只好在博物馆里陈列着供人欣赏了,中国书法的前途是不是也要和瓷器一般的无望呢?我们应该更有意地把书法当作一种艺术来看,这便是挽救书法颓运的一线生机。”这是梁启超先生在《书法的前途》一文中的话。客观地说,当下形形色色的展览便是在努力坚持着为书法创造生存空间,书法作为一种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特点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中继往开来。

“古人读书为己,今人读书为人”,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人“书以载道”的人生修为方式,同时也是读书人在书斋中修心养性的自娱自乐,故书写的本意更多的是作为自由人表达自己的志趣和审美。但是走出书斋,我们还有一个社会人的层面,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意义,自己的志趣和审美通过作品感染到更多人。从既能“自娱”又能“娱人”这个角度,我们创作不妨带着一种中庸的入世的态度,创作既不能跟随时风,光迎合评委的喜好;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无视这个时代艺术审美的客观存在。对于书法者,要看到书法在这个时代语境中的客观现状。书法作品既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述说,又能够在展厅中,获得更多人的欣赏,我觉得这并不矛盾。“雅俗共赏”虽然不是艺术审美的唯一标准,因为也还有一种美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但历代都有令专家点头、大众喜爱的艺术经典作品呈现,那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主流方向。就像做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就应当激情高涨,要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年龄增长,就趋于内敛稳重。

书法学习也是一样的,在书法学习初期阶段,该做的事情,拼命去做,不要过多去谈任其自然、清净无为,谈所谓的宠辱不惊、平淡无奇。开始学习的时候,要先用加法,一定要追求法度完备。正如孙过庭《书谱》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没有这种“务追险绝”,没有这种险绝和变化,那你追求的那种波澜不惊,就是“一潭死水”。

学习的过程中,一些人刻意去学习暮气很重的,不见锋芒的书法。有的一开始入手就追求董其昌的禅意、就学习八大山人的孤寂、弘一法师的冲淡。不知弘一早年十七岁演《茶花女》、画油画和书法写龙门造像时的威猛雄肆。这都是先强其骨的“既能险绝”之后才“复归平正”的。如果没有“强其骨”的百炼钢,笔力靡弱却企图追求什么“绕指柔”,这样的书法看起来就是简单,而不是简约了。我们要懂得,简约是一种纯粹,简单就是一种浅薄了。所以,开始学习的时候,要选择法度完备、笔法丰富、具有共性之美的书法风格,因为这种共性之美是书法的本体语言和艺术规律。凡是个性极其强烈的,都不适合初学。学习书法要追求一种“正大气象”。关于取法,是要讲求“取法乎上”的原则。书法越往上追,接近它的源头,越保留着书法艺术本质本性的东西,是最具有其艺术原始生命力的东西。

篆书由于有着时代的隔膜,我们不妨尝试用另一种方法——“由近及远”。可以将清人篆书作为过河之桥,由清人的篆书上溯到秦汉、以至商周,将之作为自己的取法对象。在临习碑帖的过程中,既要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模仿力,又要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

用读书提升艺术修养

写好书法不仅仅是靠手,它更需要靠“眼”,只有“眼高手低”而没有“眼低手高”。只有眼力提高了,才有可能通过笔成冢、墨成池的训练达到“得心应手”“心手双畅”。如果为艺美丑好坏不分,就如同为人善恶是非不明,这对学习书法艺术来说,是十分遗憾的。眼力是从实践中来,“观千剑而识器”,见多自然识广,当然还需要用脑用心,才能创作出赏心而悦目的优秀作品。大凡文化修养不够,艺术才情也多不及。所以,练手的同时,更要练眼,尤要练脑。所以,读书如果太少的话,书法写到一定程度,很难在后期有更大的发展。中青年书法家随着书法学习的深入,这种体会会越来越强烈。所以,现在中国书协倡导的“艺文兼备”就是说,学习书法要读书,尤其重视文史哲等的学习。对于读书,我个人的偏见是,与其读当代空泛的洋洋万言,不如读古代经典的三言两语。一篇《书谱》可能一句顶现在一万句。人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建议大家读读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这类书籍。

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合情合理是很重要的。“情”是才情,是作品的味道,“理”就是理法、技法的到位。真正好的书法,即见深厚的功力,又具横溢的才情。理法和性情是缺一不可的。在临帖、欣赏作品时候,有意识地关注这两点。缺少理法和性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书法学习,也可能会有一点小收获,但是最终不可能有大成就。

学习篆书同样需要才情和理法的兼备。在我们评审作品的时候,看到很多作者在这两方面很难把握好度,要么不够,要么太过。“度”是什么,就是恰到好处,“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枯”。如何去把握?在我看来,我们在临帖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注意到这本字帖风格的相反方向,以此作为一个“折点”。比如你写那种吴昌硕雄强风格的篆书,他已经将雄强达到了极致,你如果再往前走一点点,就可能走向了粗野了。这就提醒我们,要将这个碑帖风格的对立审美作为一种对照,这是具有艺术思辨力的学习方法。

由点及面的书法学习方法

书法学习一定要由点及面,先要攻其一点,将一点做透。那种面面俱到却又蜻蜓点似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历史上碑帖浩如烟海,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望洋兴叹是不可取的,真正够你喝的一瓢水,就足够了。所以要选择最适合你的那本经典的碑帖,高古、典雅、秀美、劲健、绮丽、豪放、雄浑、疏野、清奇……哪种风格最打动你,最能引起共鸣的那本字帖,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让你看了就感到兴奋激动的这本碑帖就是和你有缘分的。有了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才能使书坛百花齐放,才有书法的繁荣。而且,同一个碑帖,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力。尊重你自己的意愿,要有自己的观察思维和创造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现在很多书法投稿作品很浅薄,很多完全就是在画字,而不是用手写字,没有心手相应,没有情感,没有灵魂。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有些人写字,只是一个木偶在书写,只见手不见心,只见字不见人,没有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字里行间也透露不出他的才情和涵养,没有弦外之音、笔外之气。要会读有字书,还要会读无字书,要会弹有弦琴,还要会弹无弦琴。要能读出笔画承载着的一个人的心性,这样才是高手。不要觉得这很高深,以为是书法家才有的境界,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在这种理法和性情两个方面同时着力。若没有这种训练,手就会慢慢麻木了,心就渐渐没有情性了。脑、眼、手、三者齐头并进,才能在书法艺术上登高望远。

先将一个碑帖学透,再拓展延伸,汲取其他碑帖好的营养,融入到你书写中去。就如张海先生讲的“一厘米论”,能很好地继承传统已属不易,若能在传统基础上再多少有一点点自己的语言,即所谓的“一厘米”,足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大家。如果你看见什么都觉得好,如人挖井,挖一锹换一处,浅尝辄止,终难成功。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在评审中,有不少这种写得泛泛的作品,虽然一些作品看起来在结构上做些经营,移位夸张和墨色变化,但这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是小伎俩。好的书法一定是深刻的。把某一点做到极致,在融会贯通时候,要做到不择细流。但如果没有一条主线贯穿,那么书法很难被认可。

本文是刘颜涛老师于2020年9月20日

在上海书协中青年骨干篆书班的讲座节选

内容略加修改

整理:顾琛

【未完待续】

//刘颜涛

1965年5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书法展览评委。

作品荣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首届翁同龢书法大奖,全国第九届书法展篆书最高奖及河南省政府文艺最高奖等。参加“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六十六人展(巴黎、柏林、悉尼)”、“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五十家书法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五十六人)书法提名展”、99.'中青年60名家书法年展、“首届、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七、八、九、十届书法篆刻展”、“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等权威性展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南海、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收藏。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 刘颜涛》等十余种作品集。

#书法字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