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桃:“中国果”和“波斯果”的有趣误会

2020-11-16新闻12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文化中的桃子代表长寿,比如英国学者马克·奥康奈尔和拉杰·艾瑞在《象征和符号》一书中写道:“桃树起源于中国,在那里,它是神圣的生命之树,是提炼长生不老药的原料。”又比如英国学者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和菲利普·威尔金森所著《符号与象征》中写道:“在中国和日本,桃子代表永垂不朽。”可见桃子的这一象征意义之深入人心。

徐养洪所作《蟠桃献寿图》。

事实上,西方人心目中这种代表长寿的桃子是指桃子的一种,即蟠桃。“蟠(pán)”是屈曲之意,古代中国有一座传说中的山就叫“蟠木”,相传山上生长有屈曲的神树。而蟠桃则是一种枝丫蟠曲的异种桃树,所结的果实乃是扁形蟠桃。

不过,将蟠桃和长生联系起来的神话起源较晚,最早出自魏晋间道教中人所著的《汉武帝内传》。该书属于神话志怪小说,详细铺排汉武帝寻仙问道的故事,尤其是西王母下降会见汉武帝的场景,绘声绘色,极尽渲染之能事。

据该书记载,忽然有一天,西王母的使者紫兰宫玉女前来向汉武帝传命,说七月七日西王母将来相会。到了七月七日,汉武帝斋戒设宴,静待西王母的大驾。二更之后,西王母驾云而至,随从的有数千仙人。“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紫芝萎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樏(lěi)”是像盘子一样盛食物的器具,中间有隔档。

“东方朔偷桃”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常见题材。

然后西王母“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中也讲述了这个神话故事,不同的是还增加了东方朔偷桃的情节:“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

汉武帝所食、东方朔所盗的这种仙桃就是蟠桃,后来被《西游记》附会为王母娘娘在瑶池中所开的“蟠桃胜会”。有趣的是,汉武帝藏下的蟠桃核竟然一直传到了明代!据明代学者王世贞所著《弇州四部稿·宛委余编》记载,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曾经向大臣出示过“元内库所藏巨桃半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前刻‘西王母赐汉武桃’及‘宣和殿’十字,涂以金,中绘龟鹤云气之象,后镌‘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即庚子年,因此大学士宋濂怀疑这些字都是宋徽宗所书。虽然王世贞以古籍中多有大桃、巨桃的记载,从而否认了元代内库中所藏的巨桃并非西王母赐给汉武帝的蟠桃核,但西王母和汉武帝的神奇故事竟然一直线索清晰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也可谓一桩趣事了。

不过,在中国文化中,桃最初却并不是与长寿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具备避邪的功能。据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所引《山海经》佚文的记载:“《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中国传统的两位门神神荼(左)和郁垒(右)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让我们想起了前文所述的“蟠木”山,南朝宋的学者裴骃认为“蟠木”即度朔之山,那么此山的神树就是“屈蟠三千里”的桃树。在《乱龙》篇中,王充又声称神荼和郁垒是兄弟俩,专门负责管理众鬼,众鬼中有去害人的,二神就将它们捉拿归案。

神荼和郁垒从此就成为中国民间的两位门神,南朝梁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说:“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对兄弟的位置为神荼在左,郁垒在右,农历一年过完的时候,就让将这对兄弟请上门户,担当守门神的角色。如今的“门神”风俗早已简化了,只需买上一对神荼、郁垒兄弟贴上即可,但是在古代,这个程序使用的道具还要更多。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载:“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袪不祥。”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引述《典术》的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梗人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桃人、门神、苇索、老虎,这些道具无一不与《山海经》度朔之山的记载对应。

神荼、郁垒二兄弟的生活背景既然是一株伸曲三千里的大桃树,作为神树的桃木因此就具备了避邪驱鬼的功能,古人不是把门神贴上就了事,还要将两位门神的像画在桃木板上,再悬挂在门上,这叫“桃符”。王安石的名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描写的这种风俗。除此之外,还要垂挂着一条苇索,苇索是神荼、郁垒二神捉拿恶鬼的工具;还要画一只虎,虎是二神惩罚恶鬼的刑罚,将恶鬼交给老虎吃掉;虎旁边还要悬挂两盏灯,象征着虎在睡觉,恶鬼不要来惊动它,否则就会被虎吃掉。

这就是桃树和桃木在中国文化中最早的象征意义:避邪驱鬼。《礼记·檀弓下》篇中有这样的规定:“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茢(liè)”是扫帚。国君参加大臣丧礼的时候,要让主持占卜祭祀的巫祝拿着桃杖和扫帚,让小吏执戈。这是因为桃杖可以驱鬼,扫帚可以扫除不祥,兵器则可以压制凶邪之气。

德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玛莉安娜·波伊谢特在《植物的象征》一书中有这样的论断:“倘若将当今的食用桃与中国的野生桃作一比较,便可发现二者如隔霄壤。野生桃开花很早,在中欧如遇暖冬常常在一月末,真匪夷所思。这就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何中国人认为桃,尤其是桃木具有非凡的魔力。道士用桃木刻出印章,用此印章密封信件,保佑人们尤其是保佑孩子不受妖魔鬼怪侵害。”这是从植物学角度对桃树魔力的解释,而在中国的神话谱系中,桃树乃是神树,桃树的魔力正是由此而来。

桃是蔷薇科梅属的落叶小乔木,原产于中国。

到了《诗经》时代,桃树开始介入人们的婚姻生活,成为幸福婚姻的象征。《诗经·周南·桃夭》是一首著名的诗篇,全诗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蕡(fén),指即将成熟的果实肥大的样子;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台湾学者马持盈先生的白话译文为:“桃树长得是那样的旺盛,它的花儿又那样的鲜艳,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好像这个漂亮的大姑娘也正是出嫁的时候了,嫁到婆家,一定会与其家人相处得很和善的。桃树长得是那样的旺盛,它的果实又是那样的丰硕,好像这个漂亮的大姑娘,嫁到婆家,一定会与其家人相处得很和善的。桃树长得是那样的旺盛,它的叶子又是那样的繁茂,好像这个漂亮的大姑娘,嫁到婆家,一定会与其家人相处得很和善的。”

“桃之夭夭”是全诗最重要的意象。“夭夭”是形容桃树生长得华美旺盛的样子,“桃”与“逃”同音,后人于是将这个词给诙谐化为“逃之夭夭”,比喻逃跑得远远的,但“夭夭”却从来没有远远的意思。从盛大婚礼的桃树下逃跑,未免大煞风景。

玛莉安娜·波伊谢特在《植物的象征》一书中对桃的象征意义有一个错误的见解:“桃运至罗马,随之带来的只是一小部分与中国有关的象征意义,即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色情部分。”如上所述,中国文化中的桃,最初的象征意义是避邪驱鬼,第二个象征意义是婚礼时的祝福,哪里来的色情含义?传到欧洲之后,正如马克·奥康奈尔和拉杰·艾瑞在《象征和符号》一书中所说:“在早期欧洲,桃子被称为‘维纳斯之果’,是罗马婚姻之神许门的圣果。”即使是玛莉安娜·波伊谢特本人也在《植物的象征》一书中承认:“在中国,当时人们喜欢把婚娶吉日选择在桃花盛开之时;桃子在罗马也成了婚礼的象征,亦是婚姻之神许门的标志。”

Hymen(汉译许门或海门,旧译许墨奈俄斯),古罗马的婚姻之神,是一位戴着鲜花项圈、手执火炬的英俊少年,“他拍击着雪白的翅膀,往往飞在迎亲队伍的前头。他手中的婚礼火炬烧得通亮。在婚礼进行的时候,载歌载舞的姑娘们请来许墨奈俄斯,请求他为年轻人的婚姻祝福,使他们生活欢乐”(引自尼·库恩《希腊神话》),又是哪里来的色情含义?

桃的拉丁学名是Amygdalus persica。Amygdalus是杏仁的意思,桃和杏仁同属蔷薇科;persica则是波斯之意。这个拉丁学名的意思是“波斯杏仁”。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一书中描述了桃由中国传至欧洲的路线:“(桃)或许是绸缎商人带去的,首先带到伊朗(公元前二百年或一百年),从那里再到亚美尼亚、希腊和罗马(公元第一世纪)。”因为是通过伊朗传入的,欧洲人误以为桃的原产地就是伊朗,因此才以“波斯”命名。这是东西方的物产交流史上常常发生的有趣事例。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桃其实最先传到了印度。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一条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土无梨、桃,质子所植,因谓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告,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俄罗斯画家康斯坦丁·马格夫斯基笔下的维纳斯。

迦腻色迦王(公元78—102)是古印度贵霜帝国的第三任国王,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向东扩张到葱岭地区以东。此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时期,黄河以西的部族(即“河西蕃维”;也有说是指疏勒国,即今新疆喀什)慑于迦腻色迦王的威势,遂献上人质。迦腻色迦王对这位人质的待遇非常优厚,把他冬天所居之处命名为“至那仆底”,《大唐西域记》原注:“唐言汉封。”“至那”即“支那”,梵语cīna,是佛教经典对中国的称谓。“至那仆底”意为“中国之地”,在今天印度的旁遮普省东部。质子所栽种的桃被称为“至那你”,意为“中国果”,《大唐西域记》原注:“唐言汉持来。”质子所栽种的梨被称为“至那罗阇弗呾逻”,意为“中国王子”,《大唐西域记》原注:“唐言汉王子。”

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一书中令人信服地对玄奘的记载作了一个总结:“这些名字现在还流行。玄奘在公元630年记述的五百年前发生的故事,虽是他在印度无意听到的口头传说,但是他这人是确实可靠的,已久经考验……我之所以接受玄奘的记载,有着两个原因:从植物学观点来看,桃树不是印度土生的,在印度只有栽培的桃树;而且生长得不茂盛,果实质量不高,而且味酸。这树也没有古梵语的名字,它在印度民间传说里也不像在中国那么重要。此外,关于它移植到印度的时代,那是和它移植到西亚细亚的时代相同。”

《大唐西域记》卷一又记载这位质子夏天居住在迦毕试国,专门为他所建的伽蓝(寺院)的屋壁上“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东夏,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

这就是桃树传入印度的始末。如上所述,印度称桃为“中国果”,而欧洲却称作“波斯果”,实在是太有趣的误会!

#君王皇帝#名著典籍#西游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