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觉得,自己“在最合适的时间来到了最合适的地方”。
阳光勉强射进三米深的水底,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德鲁·斯塔福斯(Andrew Starforth)紧盯着监视器上履带小车的行进轨迹。在暗光浅水环境,这台“水龙号”浅水挖沟机自主识别路线,边前进边掘土。斯塔福斯满意地点头——“水龙号”顺利完成出厂测试,并验证了所有功能。确保一切准备就绪后,下一步就能进行海试。
浅水挖沟机能做什么?斯塔福斯介绍,它主要用于海上风电场电缆铺设。这是一个国家急需、前景广阔但国内技术薄弱的领域。“水龙号”的问世,对于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发制造这类产品,推动深海装备技术引进和国产化工作,填补中国在深海工程装备领域的产业空白,加快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化、国际化进程,正是中车艾森迪公司成立的初衷。2015年4月15日,中国中车收购了全球深海机器人第二大供应商英国SMD公司,并于两年后在临港成立了中车艾森迪。新公司缺少一位在制造业领域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在中英两国都工作过多年的斯塔福斯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不仅要带领国内研发团队,还要承担中英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帮助中国和英国同步开展技术研发,以实现中英优势互补。
“‘水龙号’专为中国市场研发,也是首次由中国团队独立设计交付。”斯塔福斯言语间藏不住对这支队伍的欣赏。公司成立3年,建成了大型重装工厂,并建立了用于生产测试和人员培训的电气、液压洁净装配室和深海机器人虚拟现实模拟仿真操作平台,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水下作业场景模拟”服务。员工也从最初的26人发展到近60人,其中半数曾在英国参与深海工程装备项目开发——这是一支技术过硬、眼界宽广的深海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服务团队。“我喜欢中国人的做事方式。同样的事情,英国团队要花一周解决,中国团队则只用两三天。”
在转变为管理者角色前,斯塔福斯是一名热衷于摆弄各式机械设备的一线工程师。他告诉记者,自己享受“把手弄脏”的感觉。因此,斯塔福斯能从工程师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管理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中车艾森迪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斩获南方电网“海底电缆巡检机器人”首个订单,拓展深海机器人在国内电力行业领域的应用;承担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和智能水下推土装备研制两个国家重大专项。中车艾森迪还成为“海工联盟”理事单位及“水下技术组”副组长单位。去年9月,中车艾森迪与英国艾森迪合作推出了工作级电驱动水下机器人QUANTUM/EV。它可以下到6000米深的海底,整机功率高达400千瓦,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下潜最深、功率最大的作业级电动机器人。
企业难免有人员流动,但斯塔福斯还是希望与这支队伍长期合作。去年8月,他在办公室接到一通电话,邀请他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参加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新闻通气会。通气会前,斯塔福斯了解到了临港的发展目标:“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他敏锐地意识到,无论对公司还是他个人,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果不其然,临港新片区的产业、人才政策很快出台,斯塔福斯的“小愿望”正一步步成真。在新片区“7+5+4”高新产业规划中,中车艾森迪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可以申请多项扶持资金。此外,通过直接落户、居住证“7转5”“7转3”等政策,许多员工解决了落户需求。“越来越多的同事带着家人定居临港,我们的人才队伍越来越稳固。”斯塔福斯说。
斯塔福斯自己也充分感受到了在临港新片区从业的便利。去年10月,他拿到有效期5年的居留许可;今年9月,经临港管委会推荐,他又申请了在华永久居留。斯塔福斯被告知,材料没问题的话,只要3个月,他就能拿到梦寐以求的中国“绿卡”。有了政策支持,越来越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涌入临港新片区。斯塔福斯说,去滴水湖边的超市、咖啡店随便兜一圈,他能碰到好几个外国面孔。有一回他还碰上了英国老乡,俩人聊了好一会儿。
斯塔福斯切切实实感觉到,这里不再只是当年那个工业开发区。商业综合体、图书馆、剧院等接连投入建设,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斯塔福斯现在经常带着妻女逛逛新开的城市公园,或是去海昌海洋公园玩上半天、到滴水湖上开帆船……有时,他还会带上公司员工一起,到滴水湖畔组织团建。
“临港越来越像一座功能完整的城市,越来越亲切。”斯塔福斯说,“同事们也都很喜欢这里,愿意留在临港。”他觉得,自己“在最合适的时间来到了最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