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是鸟语花香,里面是光电声画,多少让人脑洞打开的影视作品正像流水线生产一样在此诞生。日前,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集中采访记者团来到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从美丽科幻的环境中体味另一维度的“浦东奇迹”正冉冉升起。
“三无”制作的时代
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于今年7月才开业,旨在打造影视创意技术的共享社区服务平台,它目前直接利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存量设施,改建为影视制作全流程功能及生活配套设施。“项目得到浦东区委区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电影局)大力支持,度假区管委会精心研究和组织,实现在疫情期间逆势而上,”空间负责人江传荣介绍,这里的宝贝不止是高端摄影摄像器材,还有充满颠覆与创新的影视制作模式,“由于制作空间共享(线下线上制作空间)、人才共享(mcgbao.com)、数字资产共享(mcgku.com),再结合结合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开放行业运用场景,传统电影后期制作的‘接单-发单-生产制作’模式在这里已然过时了”。
图说:记者在虚拟拍摄棚感受数字科技。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市政府参事、上海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江海洋告诉记者,电影高科技所能达到的境界,可以用“三无”来解释,而且能在共享空间里就得到感性认知。首先是“无中生有”,在挂着绿幕的虚拟拍摄棚里,一位女记者做出《泰坦尼克号》中站上船头,迎风而立的动作,很快,宽阔的大海、航行的邮轮与朋克风格的舱面设施毫不违和地融合上去,让眼睛丝毫不怀疑这就是现场。其次是“无缝对接”,得益于大数据和5G网络支撑,数字影视制作的“云平台”将全球创意人才集结在一起,江海洋介绍,“我们已体会到一种趋势,外国技术大师不必亲临中国,可无传输障碍地与中国后期制作人在云端实时交流,共享电影制作屏幕,导演很快能在一张屏幕里切换镜头,指导每一块后期制作细节,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影制作效率,节约成本”。最后是“无所不能”,正是高科技赋能特定背景的电影拍摄,让过去难以想象的大片可以高效精致地拍出来,“没有高科技,就不可能有刚于10月23日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大片《金刚川》,这部仅花三个月制作的电影,让观众真实地穿越回70年前的英雄世界。”江海洋表示。
另外,共享空间还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视频资源利用率,江传荣介绍,当初电影《中国机长》拍摄时调用川航飞机拍摄,花了一百多万元,但拍摄镜头远多过上映的部分。不过它们绝非无用的,当其他机构需要借用相关视频资料时,也许只要500元就能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上获得资源,而且产权交付后难以避免的“二次售卖”也可通过云端技术跟踪绑定,让每次交易记录都有迹可循,“共享空间就能为实现这一切提供便利”。
响当当的“软实力”
事实上,影视共享空间通过建平台、定标准、聚资源、汇生态,助力上海全球创制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影视后期工业化发展。作为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的先期步骤,未来还将深化平台模式,利用两三年时间改造度假区周边区域闲置厂房等资源为高科技摄影棚、影视实践培训基地,三五年后,通过以点带面,建成基于影视科技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使浦东再添一个响当当的“软实力”。
作为入行40多年、参与拍摄过《城南旧事》《高考1977》《攀登者》等名片的资深电影人,江海洋对共享空间寄予莫大的期望。“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把我们国家建成文化强国,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电影产业。就我的体会看,只要知道电影本身的属性,就不难理解今天电影的发展,顺势而为才能把握未来。”江导演告诉记者,“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电影生产推向极致,用时髦的话说,电影迄今126年的寿命中可谓‘四次迭代’,1.0版是‘有像无声’的默片,2.0版进化为声、色、像俱全,3.0版是2006年之后数码摄影取代胶片摄影,而4.0版是虚拟摄影技术狂飙突进,大大拓展电影表现空间,解决拍摄难点,更重要的是,有了云网络概念后,影视制作不再是漫长的‘线性运动’,而是更为集成高效的‘云端协作’,让生产要素从硬性耦合(即A程序做完,B程序才能做)向柔性耦合(即A、B能同时交替进行),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江海洋坦言,“作为导演,我当然首先站在电影艺术本体上,有段时间,确实存在排斥特效的天然思维,认为实景实物第一优先,但参与《攀登者》等片拍摄后,我彻底明白‘不能拒绝高科技’,技术进化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光再造电影创制流程,更是把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我们必须坦然接受高科技带给电影的洗礼,就像不能回避手机进入生活一样”。他告诉记者,早在2016年,自己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内容涉及上海影视未来发展和定位,主要看法是上海要成为全国创制中心,地域文化优势并不突出,对广大外地人才的吸引度不如北京,但上海人做影视技术活却少有匹敌,人家普遍相信上海人“做生活”很有模子,因此上海的长项是打造高科技全球影视制作中心。让人振奋的是,市里很快提出“1+3+X”的影视发展格局,形成影视产业的多元功能集聚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开发。毫不夸张地说,在打造文化强国方面,上海至少在影视领域将当仁不让,“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能主导电影的未来。” 江海洋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吴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