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胸怀苍生举义旗——清末海丰起义军领袖洪亚重遗迹探踪

2020-11-01新闻13

▲洪亚重故居一隅

电视连续剧《彭湃》第11集有这样一个情节:彭湃7岁时从私塾转到林祖祠小学就读后,很快迷上了学校面前龙津河畔的“龙门阵”。在这里他听到了文天祥的故事,也听到了当地有名的起义英雄黄履恭、洪亚重的故事。

剧中提到的洪亚重是何许人也?此人乃海丰清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近日,记者来到公平水库五联乡紫薇坑村(今属公平镇),瞻仰了洪亚重故居,并听洪亚重后裔讲述其故事。

洪亚重生于清代同治年间(约1862年),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光绪年间,青年时代的洪亚重目睹清廷昏庸黑暗,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加紧盘剥人民,因此立志推翻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在海陆丰组织反清的群众组织“三点会”。因为洪亚重平日以天下为已任,有志于帮助穷苦百姓脱离苦海,经常劫富济贫,所以在海陆丰地区具有极强号召力,成立“三点会”时得到许多穷苦百姓的支持,纷纷加入,很快发展到千余人。“三点会”于海陆丰两县边界之九龙洞、青塘、青湖一带,公开反抗官府强征暴敛,反对富户转移赋税负担。

光绪年间,惠州郑士良举行三洲田起义,洪亚重决定举事响应。光绪二十年(1894年),洪亚重为首的“三点会”决定在公平大障山誓师起义反清。(另一说,洪亚重举事时间应为1900年,因当时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陶模在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奏折中提到:上年惠州之乱平定后,首要尚多在逃,经臣等酌定捕盗章程,责成营县按乡清办,当经奏明,将办理有无成效各员分别保奖纠参,以昭惩劝,在案。自饬办以后,历据拿获惠州倡乱要匪李跛潭、黄耀庭、和尚得、洪亚重等,皆曾充伪元帅、先锋等项头目)。传说当年陈炯明得知洪亚重举事消息时,曾派马育航、黄凤伦前去调查其宗旨。但是,由于部分起义队伍错记了集结地点,很多队伍拉到梅陇大障山集结,分散了起义队伍的军事力量。当时清政府出动惠州、平海和碣石官兵3000多人围剿“三点会”,起义军一开始就遭到清军的反击,又缺乏军粮,不久只好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乡村掩蔽。洪亚重隐蔽在可塘附近乡村的“结义兄弟”家中,当时清廷悬红通缉,洪的结义兄弟见利忘义,设计用酒将洪灌醉杀死,将其头颅送到海丰县衙门报功领赏,其家乡的房屋也被清军烧毁。其弟洪礼吉在乱军中逃脱到南洋,至民国初年,才回乡重修被烧房屋。

洪亚重举事的经过,还有另一种说法:1900年(清光绪廿六年)秋,惠阳县属的“三点会”极为盛行,他们又与海丰县的“三点会”约期起义,他们的口号也是秘密的策略为“斩竹倒梅到海丰。”——海陆丰人称惠阳县属的三多祝墟为三多竹墟,“斩竹”是说进军三多祝,“倒梅”是说进攻梅陇。简括地说是要从三多祝直趋鹅埠、赤石攻梅陇而入海丰。同时约定梅陇和赤石交界地的大照山为会师地点。洪亚重、陈宗富等误会大照山为公平与可塘交界的大嶂山,于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七日)集合暴动群众数千人于大嶂山下,致陷入孤立的阵地。(钟贻谋《海陆丰农民运动》,第4—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10月)

洪亚重的这一起事,据说还和海陆丰当时的乌红旗械斗有关:“同时内部发生了‘乌红旗’的帮派摩擦,以洪亚重为首的乌旗帮主张先攻公平墟直趋海丰城,以陈宗富为首的红旗帮主张先攻略青湖围雅等富裕乡村掠取粮饷。意见分歧,举措不定(后来彭湃同志在创立农会时,采用红乌两色缀成的旗帜,把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消灭了两百多年来极其愚蠢而野蛮的乌红旗帮派的斗争)。”(见钟贻谋《海陆丰农民运动》,第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10月)

据由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郑正魁《海丰县文物志》记载:“洪亚重故居位于公平水库五联乡紫湄坑村南侧,坐北向南,前后一连三座,每座面宽五间(平房),风火式山墙,原建于清代,后被清军烧毁,民国年间重修过,现仍为洪亚重后裔居住。”几十多年过去了,记者在现场看到,洪亚重故居已有多处倒塌,如今只能说是略具规模。

据洪亚重后裔介绍,洪亚重故居为四合院式布局,中轴对称,硬山顶,面阔五间,深三进,左右各九间厢房,俗称“九包五”。洪氏先人曾考中文武举人,在外为官,故此有能力营造大屋。如今村里还有两座气势雄伟的祠堂,也是始建于清代后多次重修。村里原本有关刀、练武石、官赐匾额等等,以及一批金银财宝,均在历劫中遗失殆尽,族谱也已遗失,因此,已经说不清楚先人中举者的名讳、何年中举以及何处为官。

记者:沈洛羊

出品:易祖栋 / 编审: 林祖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