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武王伐纣成立周朝以后,分封了很多个诸侯国,这其中就包括了陈国。陈厉公的一个后代因为国内斗争出逃齐国后成为了齐国田氏。后来,陈国被楚惠王所灭,国内的陈氏子民保留了姓氏。而陈氏子孙中就出了一位著名的谋士——陈轸。
陈轸足智多谋,又善于破解难题,在齐国时就曾经仅凭几句话退却了楚国数万大军,在当时来说是少有的能人。不过,陈轸在齐国郁郁不得志,只能来到秦国。在这里他又与张仪共同在秦王手下争宠,最终张仪成功挤走陈轸,当上了秦国相国。
陈轸用“画蛇添足”成名,却换来“怀才不遇”
公元前323年,楚国将军昭阳率领大军进攻魏国,这次进攻取得了巨大战果,夺取了魏国八座城池。这样的结局让昭阳开始膨胀,他想要继续向东进攻齐国。
面对士气高昂的楚国军队,齐国有些底气不足,这时候的陈轸主动请缨前去劝说昭阳。在昭阳的营帐里,陈轸说:按照楚国的军功制度,大将军这次进攻魏国可以封楚国上柱国这个职位了。再往上就是令尹,可是楚王不会设立两个令尹,因为令尹是最高的一个官职。
有个故事,楚国曾经有一个贵族把好酒赐给门客,门客比赛谁先画完一条蛇,谁就喝掉此酒。可是其中一位门客画完蛇,又自傲的给蛇添上脚,脚没画完酒却被抢走了。现在昭阳大人攻打完魏国,大获全胜,名声显赫,回国封官进爵。但是如果再攻打齐国,不但要面临风险,而且得不到什么好处,这不就是画蛇添足吗?听完此话,昭阳果然撤军了。
昭阳为楚伐魏,...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陈轸的这次劝说可以看出他的智谋高超,几句话就可以让楚国大军回撤,这不但让齐国减少了巨大损失,还让自己显露了才干。可是,在大功的情况下,齐王并没有重用陈轸,而是继续让他当一个小小的官。陈轸无奈之下,出走秦国。
在秦国,张仪想方设法排挤陈轸
陈轸来到秦国的时候,秦国并不缺少谋士,但以秦王喜爱招贤纳士的性格,还是欣然接受了他。当时的秦国朝中有张仪、司马错、公孙衍等多位将军谋士,陈轸虽然小心翼翼,可是还遭到了张仪的极力排挤和背后“说坏话”。
1、张仪来到秦王面前说:陈轸经常往来于楚国秦国之间,现在没看到楚国对秦国好,却看到对陈轸越来越好。陈轸真的是为了秦国吗?他是秦国的叛徒呀。
秦王立刻找来陈轸问及此事,陈轸却说:确实有这样的事,其实不光张仪知道、大家都知道。古时有个孝子叫做孝已,他非常孝顺,这让天下的父母都想让他当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吴王,所以各国君王都想让伍子胥当自己的大臣。我不忠于秦国,楚王怎么会要我这个不忠之人?我这么忠诚于秦国还遭到嫌弃,我不去楚国能去哪?
秦王赶忙挽留陈轸继续在秦国做官。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
陈轸没有直接指责张仪的谗言,而是通过引用故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让秦王相信自己对于秦国的忠心程度是非常高的。这一番说辞很好的抵御了张仪的诋毁,“主动承认”也获得了秦王的好感,虽然没有进行回击,但是顺利通过了秦王的问询,由此可以看出陈轸思维非常敏捷。
2、有一次,陈轸从楚国回到秦国,张仪再次向秦王揭发:陈轸是秦国的大臣,经常跑到楚国去,秦国的国策秘密都被他泄露了,请大王杀了他!
秦王召陈轸来问:我尊重贤臣的意见,如果你想要去别的国家,热情欢送你去。我和张仪猜测你想去楚国。陈轸说:我要去楚国。我是故意这么说的,这样就让你和张仪都猜对了。我听说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妻子,一个年轻的一个老的,有人去勾引年老的妻子,年老的那位破口大骂。那人去勾引年轻的妻子,年轻的那位却欣然接受。后来,两位妻子的丈夫去世了。有人问勾引者,你要年轻的还是年老的?勾引者却说我要年老的,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妻子被别人勾引。
如今的楚王非常贤明,如果我故意泄露秦国机密给楚国,楚国虽然接受,但是一定不会收留我,这与“勾引者娶妻”是一个道理,他们害怕我以后泄露楚国的机密。既然我现在敢直言要去楚国,楚国又能收留我,这说明我没有泄露秦国的事。
陈轸去楚之秦...常以国情输楚...轸曰:“臣出,必故之楚...楚人有两妻者...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
对于经常往来于楚国秦国之间,陈轸仍然没有否认,但是他又讲了一个故事。同样,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自己对秦国是忠心耿耿,如果真泄露的机密,“王必不留臣”。陈轸从一件龌龊事中挖掘了一个道理,这之中体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人性:人本来就是最自私的动物,对别人时可以肆无忌惮的索取,对自己时确要捂的严严实实。
可张仪为什么要不断揭发陈轸,真的是为了秦国吗?
张仪对秦国的忠心毋庸置疑,看到陈轸往来秦国的行为,作为臣子出言揭发是顺理成章。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张仪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1、张仪为了保护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
张仪的出身并不顺利,他先是师从鬼谷子这位名师,但是学成后却没有立刻得到重用,甚至经历了四处碰壁的窘境。虽然《史记》上记载,苏秦帮助张仪进入秦国,不过这种说法存在疑问。可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张仪能够成为秦国的一名客卿,是非常难的。
在费劲千辛万苦后来到秦国,使出浑身解数的情况下才获得现在的地位,那么这位从齐国来的陈轸自然让张仪感到了威胁。在张仪看来,秦国最重要的谋士只能有一个人,这一点从张仪不止挤走了陈轸,还挤走了公孙衍的行为中很好的可以看出端倪。
2、从几事件中可以发现,张仪有的地方比不上陈轸
虽然史书说,张仪和陈轸在秦王面前都很尊贵,但是从随后发生的事情可以分析出一个结果:在智谋上,张仪不如陈轸。
张仪比较有名的计策就是“欺诈楚国600里土地”,然后利用楚王的宠妃郑袖为自己说情而逃脱。这件事虽然巧妙,但是有一种“无赖”的意味在其中,甚至利用郑袖说情这个做法有点冒险。在战国时代,一位凭借智谋取胜的顶级谋士,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把自己的性命押在“毫无关系”的女子手中。
再看看陈轸,他先是用“画蛇添足”劝退了楚国的昭阳大军,又用“两虎相争,秦国得利”的政策帮秦国收割韩国魏国争斗后的战场,甚至在楚国期间多次企图阻止楚王相信张仪的说辞,最后还帮助楚国躲避韩国的嫁祸,又要陷害韩国。这一系列的计谋策略可谓非常明显的映证陈轸的谋略能力非常高。这样的人,张仪必定不会希望长期一起共事。
3、张仪跟楚国有旧仇
早年张仪四处求职、游说时,曾被楚国相国冤枉偷窃宝玉,楚国相国任由他的门客鞭打张仪,差点被打死。后来在秦国当了相国,张仪还特意去了一封信“宣战”楚相:当初你说我偷一你的一块玉,现在我可是要偷你的一座座城池了!
陈轸与楚国关系密切,正所谓“爱屋及乌”,那自然也会有“恨屋及乌”这个道理。张仪不喜欢这位聪明的对手,而想起从楚国遭受的屈辱,只会更加讨厌陈轸。我们可以从他写信给楚相、欺骗楚王土地等行为可以看出,张仪对楚国是有独特的憎恨感觉。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为什么张仪最终当上秦国相国,陈轸却不行
张仪可以最终胜过陈轸,这与他经常排挤陈轸有一部分关系,可是秦王最终没有选择智谋高超的陈轸,这其中还有几层深刻的原因。
1、忠诚度
曾经张仪多次诽谤陈轸,陈轸一直表示自己是忠于秦国的。为了辩解,他开始讲故事,故事讲的很精彩,秦王当时信了。可是,当时的楚国实力很强,齐国、赵国也在虎视眈眈,秦王在这种情况下看着自己的大臣长期往来于敌国,甚至是“未经请示”,心中一定会有芥蒂。
后来,陈轸到楚国以后,楚国派陈轸出使秦国。秦王问陈轸:你想寡人没有?
陈轸竟然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越人到楚国做官,楚王想检测一下他是不是奸细。趁这个人生病不清醒的时候,楚王问那个人问题,那人竟然用越国语言回答,这就说明此人确实不忠于楚国。大王,别看我现在去了楚国,可是我说话还是秦国话。
惠王曰...亦思寡人不...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
这个故事讲的精彩,但是却有漏洞:
首先陈轸已经当了楚国的大臣,现在来到秦国不但与秦王非常亲密,甚至还要用故事获取秦王的信任,表明自己是秦国的“死忠”。可是如果拿“忠诚”这个词来说,陈轸已经背叛了楚王。而这样的人,秦王一定不会让他再回到秦国任官职。其次,陈轸是陈国人,名声显于齐国,如果要论他是说的哪国方言,他应该说的是陈国话,甚至是齐国话。这个时候强调说自己还在说秦国话,有些显得过于“逢场作戏”。再次,陈轸从始至终给秦王讲的所有故事,都是楚国的故事...最后,陈轸为什么出使秦国?史料说:陈轸在楚国得不到楚王的信任。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於秦。
一句“楚未之重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来,陈轸变成了自己故事中的那位“被轻松勾引的年轻妻子”,因为秦王不信他,楚王也不信他。后期,陈轸“护楚害韩”、揭露张仪骗术、阻止楚国进攻秦国的一系列动作表明,陈轸确实没有一直忠心于秦国。反观张仪,从来没做过一件让秦王怀疑他忠诚度的事情。
秦惠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位期间,平定义渠、讨伐巴蜀,开疆拓土,功绩颇丰。这样的一国之君,任你故事讲的再精彩,谁对秦国更加忠心?秦王心中必定有自己的打算和衡量。
2、能力方面
上文提到,张仪排挤陈轸的一个原因是陈轸谋略高超。但是,张仪虽然谋略有限,但他其实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史记》记载,公元前328年,张仪曾与公子华一起攻打魏国蒲阳大获全胜。随后,张仪建议秦王归还魏国的土地和子民。魏国为了感谢秦国,把魏国上郡15个县赠送给秦国,随后秦国任张仪为相国。
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请以蒲阳复与魏,...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
相比于陈轸的计谋水平,张仪讲究的是效率。他虽然智谋不是顶尖,可是通过带兵打仗、通过欺诈、通过“欲擒故纵”,他为秦国迅速获得了土地、子民、甚至是城池。这相比陈轸在秦国时的“没有成绩”、“爱讲楚国故事”强的多。史书记载的内容中,陈轸在秦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秦王辩论他为什么要“驰走楚、秦之间”这件事。
自然,在秦王眼里的两个人:
一个是极力帮助秦国获取利益,有效率、有成果。一个是爱讲故事并且忙于奔走于楚国。张仪虽然在背后骂陈轸,但他真的在为秦国奔走,而陈轸奔走的目的是什么呢?秦王不知道,史书没有说,也许只有陈轸自己才清楚。
3、大形势背景方面
张仪是魏国人,出身草根,早年游历多个国家,秦国是第一个重用他的。在没有任相国之前,张仪跟魏国关系不错。而陈轸出身齐国,已知跟齐国有联系,但关系非常一般,倒是跟楚国关系密切。
在战国七雄的大形势下,虽然陈轸可以依靠楚国的关系帮助秦国,但是秦惠王的媳妇芈月本身就是楚国的公主,这个层面上讲陈轸的背景并不稀缺。而魏国方面,一直是秦国进攻和扩张的重心,有张仪在其中斡旋和谋略,秦国有利可图。而事实证明,张仪任相国后,秦国确实在魏国捞了不少好处。
4、性格特点
史料记载,早年楚国相国打了张仪以后,张仪还开玩笑的对妻子说:你看我舌头在吗?如果在那就够了。
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后来,又发生张仪欺骗楚王的事,他对楚国使者说:“臣有奉邑六里,原以献大王左右。”这种行为在当时各个诸侯国看来已经是非常无耻了。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张仪性格张扬,粗中带细,甚至有一点“任性”,可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却让“领导”很喜欢。比如在秦国时,他和秦王是著名的默契搭档。后来,张仪在魏国时,魏国对他以礼相待,张仪还要背地里暗通秦王打魏国,明显的“吃透了”两头。
在楚国时,楚王如此生气,张仪还能如鱼得水,甚至要从楚国出发去其他国家“游说连横”,各个君王都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有的还要赠送金银、许以高官,这些事不仅仅说明他口才好、有背景,而最重要的是能抓住人心,让上司喜欢他。
再看看陈轸,在齐国有所作为,几句话就立了大功,齐王却不用他。秦王虽然喜欢听他的故事,但也没有用他,在楚国,楚王仍然不喜欢他。这说明陈轸性格上或者对待领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楚王曰:“原陈子闭口毋复言...”....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楚王不听。
结语
陈轸这样一位高智谋的人才失去秦国相位其实一点也不可惜。这其中,张仪虽然极力排挤,可是如果陈轸没有做出这些事情,别人又怎么会背后说他?
“身正不怕影子斜”,可如果身子已经“斜”了,即使讲再多的故事也没有用。以秦王识人的手段,陈轸的种种表现早就映衬在眼里,即使张仪不揭发陈轸,想必秦王也不会让陈轸坐上秦国相位。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