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探寻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取景地

2020-10-23新闻16

文/贺小云

“隆昌霞客行”的探寻古迹活动,从庚子年七月中旬顶着烈日飞跃“界牌山”之后,因天气的炎热和个别成员的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再开展新的活动。入秋气温凉爽之后,正准备行动时,却迎来了近30日的绵绵秋雨。一直等到10月下旬,终于等来了一个天空放晴的时间窗口。所以,我们简单的商议后,立即确定新目标,开展我们的探寻行动

我们的探险活动和往常一样,不变的是怡心、怡情、快乐分享的宗旨,变化的是不同的主题;相同的是几个活跃的骨干分子,不同的是加上不同的人群;一样的是每一次出行拍一个视频、拍几组图片加文字、写一篇游记分享给大家,不一样的是每一次出行都会有新的面孔加入,将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本次探险活动,因户外专家“银白色牛”大哥,以及本土作家“言晶”两位成员有事未能成行。但我们也约请到了“界牌山”、“丁子芮”两位本土作家,以及王、张两位本土诗词协会会员和摄影爱好者一共7人"浩浩荡荡"成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取景地――隆昌市双凤镇上街子和隆昌市双凤镇紫云村的紫云阁。

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取景地

双凤镇的老街当地人称为上街子,这里在80年代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时在此取景。说起这条老街,就不得不说说双凤镇的历史。

双凤镇俗称双凤驿,是成渝古道上若干驿站之一。这里也是隆昌建县的以前的一个古县城所在地,这里的名字一说是来源于其地形像两只凤凰而得名,另一说是双凤小学两棵高大巍峨的黄葛树招来两只凤凰而更名双凤。

早在唐初高祖李渊武德4年(公元621年),在双凤驿设置了来凤县,距今一千多年。清乾隆29年,县令黄文理《隆昌县志》之中记载,说这里保存有古县丞署,已经破旧,于是筹资加以整修并为之立碑。同时这个上街子也是古成渝古驿道经过之处,已经磨损得相当厉害的石板街,见证过古驿道的繁华。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条街还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非常的热闹,每逢赶场天可以说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后来随着公路的改道,这里不再是交通要道。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建设,其他片区也已经新修建了现代化的街道和楼房,并配套建设了许多集市,因此这条古街就逐渐的衰落。据镇上的同志说,这条街赶上了城镇棚户区改造的末班车,街头至观音阁一段已经完成了签约补偿,下一步就会拆除。

同行的张老师还回忆起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小孩儿,去看热闹,认出了演员王馥荔,还凑上前去和她坐在一起拍了一张合影,至今引以为傲。同行的年纪稍长的人都七嘴八舌的回忆起当时在这条街上的所见所闻,往事旧人。

回忆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当我们走在这青石铺装的古驿道上,眼见两边低矮破损的房屋,不免生出些许惆怅。

这一段成渝古道上不多见的磨损特别厉害的青石板铺装的古驿道,不知承载和印满了多少先民们的屐痕、不知见证过千百年来多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和挑夫走卒、商贾平民的艰辛和人世的悲欢离合。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拆除,将新建栋栋高楼或居民小区。历史走到了保护已开发的十字路口,我们的理想和现实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听镇里的同志说,这里的房屋几乎都是危房,每到下雨天镇里就会派出人员家家户户,挨户的检查,挨户地提醒。由于这里是联排的木质结构的房屋,且大多已经破。这里的电线线路老化火灾隐患也非常的严重,几乎每年都时不时的要发生几起火灾,政府为此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

说老实话,在这里居住的居民的居住环境是相当恶劣的,供水供电及排水不规范,房屋低矮潮湿。一到下暴雨的季节,街面要积水,屋顶要漏雨。由于年代的久远,许多的房梁和作者已经损坏严重,随时都存在房屋倒塌、屋里漏雨、排水不畅、火灾等等安全隐患。于是好不容易向上争取到了最后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项目实施以后,当然对这里的居民的居住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翻天覆地的改善。但随着项目的实施,很有可能这条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古街就会消失。你说不改造吧!这里的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得不到保障。

从保护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应该保护与开发并举。但资金与项目又难以结合,开发商又不一定能够同意。能不能找到一条既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又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路子?这是摆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开发商和居民面前的一道两难选择题。相信他们会有聪明的智慧,妥善的解决好这一难题。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对隆昌历史文化忠实的爱好者来说,我们当然希望这一段见证过千年历史沧桑的成渝古驿道;这一条见证过比隆昌建城历史还早近1000年的古老凤县城的古街道;这一座可能见证过诸葛孔明、关羽、李白或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的古老双凤驿站;在传承与保护中能够涅槃重生,在开发与建设中能够永留住历史的印记。

紫云村寻紫云阁

大家相约8:30从隆昌市“井下”小区出发,因车辆和个别成员的时间行程上的原因,直到9:30左右才在321国道“罗子滩”收费站处汇合。然后一路沿321国道行驶,大约20多公里到达隆昌市双凤镇。与事先约好的双凤镇熟悉历史文化的同志和紫云村村支书、四队刘队长等汇合出镇车行约两3公里后,将车停靠在了乡村道的路边一个小院落。然后,一行人下车向紫云村的紫云阁出发。紫云阁就在离公路边不到二、三百米,外形就像一条卧伏的古牛一样的一个小山顶上。

远远的望去,山不高,山顶上树林、竹林还算茂密,整条山脊长满了高高的丝茅草。目视距离不远,但必须走一条只容一人走的湿滑的小道。

因连绵几十天的秋雨,路显得很湿滑,在前面带路的70多岁的刘队长说这叫“硬头溜”。我们虽然做了些准备,穿的是防滑的运动鞋,但踩在泥路上面还是踉踉跄跄、左摇右晃。同行的还有一位84岁的当地村民,背着手如平常上街散步一样,很快就和我们拉开了2、30米的距离。走过几十米的小路之后,就开始上山。

上山是一条水泥板铺装的小路,水泥板在连绵的细雨浸润后比起“硬头留”的泥路更滑,前面的两位老者还不时的回过头来提醒我们这些年纪小几十岁的人注意防滑。

大约又上行了30米左右,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小山坡上。小山坡顶有一块几个平方米的水泥地,水泥地上零星的放置了许多砖头。刘队长指着前面一片红薯地说:这就是当年的紫云阁遗址。

其实紫云阁什么都没有了,连一块地基也没有,我们只能听刘队长回忆起当年紫云阁的情况。他说:紫云阁是坐西北,面东南的一排三间屋子,屋子的两边有石梯上去。

中间为紫云阁的正殿,他小时候经常到这里来玩,也没有见到供奉着什么菩萨,只是亲眼看到过中间所谓的正殿,房子的壁头上有一幅画,画的内容是一个老人在划船。后来紫云阁改建为了一村小,增加了几间砖瓦房,办了几个班,解决了本村娃娃读书的问题。 “界牌山”也回忆起当时在这里工作时,直到1996年还到过学校来指导过工作,后来大约2000年左右学校就拆迁搬走,所谓的紫云阁也就不复存在了。现在只剩下荒山、荒坡和几块土砖能够见证当年这里曾有建筑物。

其实“紫云阁”不“紫云阁”的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紫云阁仍然留在人们的心中,也因为有了紫云阁,所以这个村的村名就叫紫云村,我们慕名而来的“紫云阁”有这样的归宿,恐怕比留在人们的心中更为久远。

当我向现在的村支书打听一位故人,当时紫云村的老村支书黄际林的近况时,他说老支书已经得尿毒症,于三年前去世了。

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人民医院肾病科,母亲住院时,我在那里守护母亲。在母亲住院的半个月时间的每一个晚上,我都遇见了黄支书,每次我们都会在走廊上说上10来分钟的话。他当时的尿毒症已经很严重了,几乎是不到两天就要透析一次。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曾对我说,年轻的时候身为村支书,只顾干工作,不注重身体,当发现身上有点小毛病的时候,也不去医院,只是花2块5毛钱买几颗药吃吃,就去忙忙不完的“和路”,没有管它而酿成了大患。他说现在想起来真是太疏忽了,一辈子挣那么多钱,现在得了这个病两天一次透析就是千多块钱,虽然现在政策好,还给我解决了一在半的费用,但自己的积蓄也几乎花光,还要累及儿女。

一下子死了倒好,像这样拖着死又死不了,还不是活一天算一天。他还特别的嘱咐说:兄弟年轻的时候不要只顾干活挣钱,身体最为重要。母亲那次住院后也再没有活着,回到家中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老支书的消息。今天听到这个消息,不免生出些惆怅和惋惜,心中默默祝愿黄支书一路走好。

农村发展走到了新的瓶颈处

下山的时候,我们沿着山脊向天工堂方向绕了几个山头下到公路上,再步行到停车处。沿途我和镇村朋友交流了现在紫云村的发展情况。村支书说紫云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的时候,曾经发展有几个企业,当时村的经济发展走在全镇的前列。

自从这些乡镇企业被淘汰之后,村里到农业发展和其他经济发展就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他说现在农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土地过于分散,每户只有几分地,过于零零散散。再加上村里处于丘陵地带,坡地较多,土地比较贫瘠。现在村上的发展遇到许多困难,不是缺资金,缺技术和缺外地的投资者,而最缺的是改变老百姓的观念。

他举例说:前阵子有一个业主准备养殖稻虾,准备租用300亩土地,镇里村里花了三个月时间做各方面工作,涉及到9家人,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去做工作,只做通了5家人,其余的4家人因种种原因还没有达成最终的协议,现在正在努力之中。

沿途我们经过一幢刚修的砖瓦房,房前一位60多岁的妇女热情的招呼我们,说你们是线上来的吧!你们来检查工作吗?到家里坐坐吃“少午”(指吃中午饭)吧。刘队长说:这是一家异地搬迁贫困户,原来住的房子房屋垮塌,一分钱都没有出,政府给新修的,这会儿的政策才好哟。从大妈脸上的喜庆之色看得出,他对政府的安置政策是非常满意的。一路闲聊,已经两个多小时过去,我们回到了出发点,乘车前往镇上。(写于2020.10.21本文部分图片来处网络侵权立删)

#棚户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