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剑河县建造的88米高的世界最大苗族女神像"仰阿莎雕塑"再次被网友质疑为"形象工程",这一工程前后投资预估共近9000万人民币。
今年3月,剑河县才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剑河县官网的公告显示:这个工程,从2016年就开始招标设计并建造,201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
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解释是:近3年来,所有的资金都用于突击脱贫攻坚的其他项目上,而雕像的附属设施已经停建。当初设计并建造雕像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88米高的雕像虽然被认定为"世界最大苗族女神像",但没有相关数据能够证明雕像落成后产生了多少旅游收入。
其实,这种追求"政绩"而建的工程在全国不止贵州一处,其浪费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前不久,陕西商洛7.1亿间豪华中学被曝光后,校方拆除了已经建好标志性的4层"鲤鱼跳龙门"水景喷泉、凉亭、假山等无关建筑,又花了一大笔钱。而涉事地区2019年刚刚摘掉贫困的帽子,全年财政收入为2.1个亿,这个学校耗资7.1个亿。这种亏空,要弥补多少年?
国庆期间,还有网友上传了"江苏把江南园林搬到了服务区"的豪华服务区的图片,令人咂舌不已:服务区里的美食、豪华游乐设施、高档宾馆、小桥流水等等设施应有尽有,网友直呼"贫穷限制了我对服务区的认知"。
那么,各地为什么要不顾实际情况而搞这些"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呢?
而网友的评论也很尖锐:不是上了旅游景观就能赚到钱,没有过硬的产业链,光靠一个景点是带动不起来,有这么多的钱,还不如多投入其他的助农产业,创造点就业岗位。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有个能撑起门面的工程的确是有了政绩,也有考虑利用旅游业与服务业来增加收入的初衷,但没有经过专业的测算、没有成熟的配套体系,想通过一个雕塑就能吸引游客,未免想得太简单了。
热衷于上马建筑工程,一方面这种效果很快就能体现,比挨家挨户的帮扶能够看到直接的效果。
而这么做肯定是难度很大的,对于乡镇干部来说,要每家每户的情况掌握于心,并且要承担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同时还有万一扶贫效果不好还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这种种情况下,扶贫工作显得尤其的难。
那就没有办法了吗?肯定不是这样,我们有"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有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
国庆期间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很接地气,特别是其中治理沙漠和下乡扶贫的画家两个段落,很能体现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家乡干些实在的事情。
70年的治理黄沙的艰难、背后是多少默默无闻的人的付出,才将沙漠治理成今天的山清水秀的绿地。为了乡亲们的生活舍弃小家的境界,是很多干部的本色。
踏踏实实为百姓做事的工作态度,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乡村面貌的最切实的出路,也才能长久保持扶贫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地制宜的开展技术、文化的培训,改变人思维上的贫困、不再等天吃饭、靠救济款谋生,才能真正摆脱贫困的面貌。.
对于贫困县来说,最重要的业绩应当首先是让百姓的温饱得以解决,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他提供点助农贷款、他们需要的技术、销售渠道搭建好,才能让后续的扶贫脱困真正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