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被后世以“盛唐”与“强汉”、“刚明”并列,唐朝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空前盛世。贞观盛世,唐朝周围的亚洲国家,如“琉球”、“日本”、“高丽”等,这些国家或向唐朝称臣,或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现代我们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也是由于唐朝的的历史沿革。
一、唐朝末年百姓移民的原因
大概是盛极必衰,唐朝盛世维持不就就开始衰落,唐玄宗初期,唐朝发展到了巅峰,而后唐玄宗沉迷温柔乡,夜夜笙歌,不理政事,给了乱臣贼子造反的机会。
公园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因长时间荒废朝政,无力抵抗叛军,被迫逃亡,逃至马嵬坡下在众将士的逼迫下逼杨贵妃自尽。从此唐朝政权旁落,开始由盛转衰。
唐玄宗逃走不久之后,安禄山遭手下设计而死,于是唐朝的政权又维持一百多年,直到公园907年,唐朝已经到了末年,名存实亡,开始了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至于“十国”,这是史学家对唐朝末年中原地区存在的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以及其他一些十余个小国家的总称。
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历史上最为分裂的一个时期,比起春秋以及魏晋时期,政权多不说,国家也多,各个势力之间水火不容,这其中最苦的还是中原百姓,只要是天下分裂的时代,百姓总是苦不堪言,连年的战争,无法安定。
二、百姓大量移民泉州
关于战争,百姓无法阻止,所以他们能做的就是迁移。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百姓为躲避秦始皇暴政,所以迁移到了世外桃源隐居,迁移对百姓而言是躲避战争最好的方式。五代十国这个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大量中原百姓选择迁移自保。当时靠海的泉州,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海上运输,经济比较落后,从而也就不是各大政权争夺之地,所以中原百姓很大一部分选择迁移至泉州来躲避战争。
要说中原地区百姓大量迁移对泉州的影响,那不可谓不大,大家都知道,古代的沿海地区不同于今天,在没有发达的航海技术之时,海边居民只能靠捕鱼为生,所以在中原百姓迁移之前,泉州百姓不擅长种植植物、养殖家畜,以至于动植物衍生物如丝绸、布匹、五谷等完全没有任何产出,渔民自力更生,根本不会交易也没法交易,所以那会儿泉州经济意识相对中原地区而言非常落后。
直到中原百姓开始大量迁入泉州,带来了中原的农耕、养殖等技术,以及各种文化礼仪,带动了泉州经济发展。
初期,在中国人眼中,背井离乡是为人生憾事,很多人宁愿忍受战乱之苦也不远迁移泉州,少部分人不堪战争,选择与命运作斗争,迁移泉州。这一小部分人初入泉州,带来了大量植物种子,于是在泉州开荒土地,种植五谷,以及养殖家畜。
长期使用海鲜的渔民,很少接触到中原地区的谷物,所以这些谷物深受当地渔民的喜欢。这样一来,泉州百姓需要大量的五谷以及家畜,就必须学习种植以及养殖技术。在中原地区百姓的推动下,原本经济落后的泉州,开始有了经济意识。
为了获得海鲜之外的食物,必须要通过交易以及自己种植养殖来达到,这样的话货币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中原地区百姓没接触过海,不会捕鱼,吃习惯了家畜以及谷物,对于海鲜的味道趋之若鹜。所以二者达成共识,要换取双方所需,那么就必然涉及到货币流动。如此一来,较为完善的经济意识开始在泉州人民心中行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泉州的经济发展。
三、移民对泉州的经济影响
随着战争频繁的爆发,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迁入泉州,中原地区人口的增多,除了农牧作物之外,带来更多的是文化礼仪,中原文化渐渐传入泉州。
如中原的丝绸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这些都是泉州居民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中原文化,极大冲击了他们的思想理念。比之泉州渔民所穿的麻布衣物,中原地区份棉质衣物柔软舒适太多,至于丝绸,古语有言“织回文之重锦,艳倾国之妖质”,这体现了人们对丝绸的极致赞美与喜爱,即便是现代工业化的今天,丝绸依旧是奢侈品。
如此一来,泉州百姓对于棉质衣物以及丝绸的热衷度迅速上升,这就是中原文化对泉州百姓的冲击。为了获得这些中原地区的物品,泉州百姓就必须以钱币交易,原本对钱币不太在乎的泉州百姓,也开始转变为“爱财”,此时的泉州俨然已经完全褪去了原本的“青涩”,变得“成熟”且谙世事。这样一来,大量货币的流通,也带动了除这些之外的其他物品交易,从而提升了泉州的经济效益。
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中原地区百姓被迫迁移入闽,以泉州为主。可以说,由于中原百姓带来的农业、畜牧业的技术以及中原文化,极大的影响了整个泉州的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意识,使得由原本不需要货币交易的状态,变成了如同中原地区一样的经济贸易区,不仅仅是当地居民自己交易,更是与外界交易,这是文化带来的变革,也是经济带来的进步。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