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为什么和姜维“水火不容”呢?

2020-10-21新闻13

《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记载:“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之前说诸葛瞻以后难成大器,或许存在一定的自谦之意。但是,或许是一语成谶,在公元263年的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率领蜀汉精锐的御林军,反而败给了邓艾的疲惫之师。正是因为诸葛瞻的失败,导致邓艾兵临成都,乃至于后主刘禅放弃抵抗。值得注意的是,在诸葛瞻临死前,曾表示后悔没有除掉姜维。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为什么和姜维“水火不容”呢?

首先,根据《三国志》、《华阳之战》等史料的记载,在绵竹之战被邓艾击败后,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最终,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沙场。对于诸葛瞻来说,表示自己有三个罪过,一是没有除掉黄皓,二是没有除掉姜维,三是没有抵挡邓艾的进攻。对此,在很多人看来,没有除掉黄皓和没有抵挡邓艾的进攻,显然是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但是,诸葛瞻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后悔没有除掉诸葛亮的传人姜维呢?换而言之,诸葛瞻和姜维之间的关系,怎么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瞻之所以这么表示,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姜维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景耀五年(262年),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后主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由此,在诸葛瞻、董厥等蜀汉大臣看来,姜维多次北伐中原,不仅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反而损耗了蜀汉的国力。基于此,诸葛瞻与董厥希望后主刘禅可以削夺姜维的兵权。所以,非常明显的是,诸葛瞻和姜维之间的矛盾,应该不是私人恩怨,而是理念不同所致。

那么,进一步来说,诸葛瞻反对姜维北伐,是否有道理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姜维北伐是没有错的,这是在践行诸葛亮“攻势防御”的理论。但是,姜维错在北伐的频次实在太高了。就诸葛亮来说,在治国才能上可谓一流,即便如此,在恢复蜀汉国力后,诸葛亮也只是五次北伐曹魏。与此相对应的是,姜维不管是军事才能,还是治国本领,都不如诸葛亮。在此基础上,《三国志》记载:公元238年—公元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在蜀汉国力远远不如曹魏的背景下,姜维太过频繁的用兵,显然是穷兵黩武了。

最后,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蜀汉之所以兵败如山多,自然也和姜维长期北伐损耗蜀汉国力存在直接的关系,而这,才让诸葛瞻发出了后悔没有除掉姜维的叹息。另一方面,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也可能是诸葛瞻怪罪他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和咽喉,汉中一旦有失,益州自然就会门户大开。在魏延、王平、吴懿等将领镇守汉中期间,奉行的是拒敌于门外的策略。不过,在蜀汉灭亡前,姜维改变了这一策略,想要诱敌深入,从而歼灭来犯的曹魏大军,结果,因为实力上的差距,这一招反而导致汉中迅速丢失,从而加快了蜀汉的灭亡。所以,诸葛瞻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也可能是因为汉中在姜维手中迅速失守。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