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北京准备3年培养5000名社会心理指导人才
2020抗疫心理行动暨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李慧慧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李慧慧)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共同主办、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和知子花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0抗疫心理行动暨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以“社会心理学:时代巨变同行”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心理学专家、北京市16区社工委民政局干部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共190多人,围绕新冠疫情下“京鄂I WILL志愿者行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市社会心理人才培养等多个议题,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探索。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张建新宣读了会议宣言。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报告中指出,北京市民政业务覆盖682家养老机构、16家儿童福利机构、23家残疾人福利机构、355万户籍老年人、10.6万低保低收入人群、0.66万城乡特困人员、0.24万孤儿和事实无抚养儿童,分成五条抗疫战线,实行全封闭管理,重点通过开展社区书记线上大讲堂、建立110个社区微信群、开通6条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热线、依托街道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中心),加强社工和封闭社区居民的负面情绪疏导,将社会心理服务有机融合到疫情防控中,严格落实“三禁止、三必须、三建议”,凡进必检,实现服务对象“零感染”。社会心理学为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汪新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候任会长张建新等专家学者,就当前全国社会心理发展方向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心理建设的北京模式等主题,做了主旨演讲和专题论坛。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发布了《北京市社会心态2019—2020》蓝皮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100家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中选择了5家开展实践基地挂牌研究。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北京市发挥人才与机制优势,经过近十年探索,提出了城市社区“合理布局、广泛覆盖、就近便利”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北京市颁发《北京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接需求,按岗培训;育训结合,分层递进;引领创新,规范发展”等人才培养原则。
北京市政府2019年和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100家街道社区心理服务站(中心),植根于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形成了市、区、街、社区四级体系,取得良好社会化效果。来自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认为,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资源集聚优势,全面推进社会心理的研究引领和实践探索,《北京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和《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纲要》三个文件,奠定了首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架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多元保障”的“北京模式”,体现了北京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心理建设的高度重视。
从2017年开始,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为社会心理服务站培养心理专业人才,使能力与岗位匹配,素质与责任适应,成为北京特色“社会心理指导师岗位能力评价体系”。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准备三年培养5000名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建立高素质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社会心理指导师按照北京市《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纲要》,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级专业体系。培训采取全日制职业教育、网络教育、自学和实习督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初级培养目标,实施理论教学、技术实操、案例督导和个人成长四个教育环节。社会心理指导师需要完成相应课程,掌握基本技能,参加书面考试和现场答辩等考核评价,合格者颁发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与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共同授予的“社会心理指导师”岗位能力评价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