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逐渐降低,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
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容易引起这类疾病——中风!
中医素有“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之说。中风是肆虐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25岁以上人群中风发病率逐步上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
正所谓“血管越强,寿命越长”,“养好”血管,究竟又该怎么养呢?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对中风有了不少的记载,至汉代《金匮要略》始定名为中风。
中医认为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所致;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
无论是外风还是内风,多数中风都是因为“气血逆乱致中”,也就是所谓的“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的疾病。
中风往往发病突然,而且病情迅速,脑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破裂等原因引起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间过久后造成的大脑永久性功能障碍。
中风的防护和调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是否有中风,了解是否患有中风先兆症,有利于患者尽快就医。
中风快速自查法:看、听、查
看:看脸颊是否对称,嘴巴是否歪了。
查:查看两只胳膊,是否单侧无力,抬不起来。
听:说话时,是否口齿不清,说话说不明白。
如家中病人突遇急性中风,眼斜口歪,四肢无力的晕倒,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惊慌。拨打急救电话后,可在病人十个手指尖针刺挤出血以恢复血循环。
此后掐压人中穴,可以提升血压刺激呼吸活动兴奋,对昏迷的人有紧急救治的作用。人中穴的正确位置在鼻唇沟之上三分之一处。
这些先兆,可能是中风了
1、头晕,突发眩晕;
2、头痛,持续性剧烈头痛;
3、肢体麻木,脸部或手脚麻木;
4、肢体突然不灵活,突然讲话不清;
5、突然没有原因的跌倒,或不明的头晕目眩;
6、记忆力降低,或短时间意识丧失;
7、短暂性失明,或突然视物模糊;
8、头晕眼花耳鸣,且恶心想呕吐;
9、某侧肢体不受控的抽动,频繁鼻出血。
这些就是中风前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当身边有人出现以上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及时寻找医生就诊。
中医治病之要在于把握本病的病机,调动生机,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中风病机关键是瘀阻脑络,是指瘀血犯头,阻滞脑络。
所以预防中风,关键在于“养好”血管,让血液循环顺畅。疏通血管是治标,补充元气,调理体质是治本。
1.踮起脚跟防中风
踮脚尖在古代就早已被运用,被称为“敦踵法”,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
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导引养生术八段锦,其最后一势动作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
注意看第八势
中风的主要症状就是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而肾经和膀胱经都下行归于足底,所以踮起脚跟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脑部气血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引浮阳下行,有利于预防中风。
做法:
1、身体立正,两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2、慢慢踮起脚尖,用脚趾紧紧抓住地面,然后将重心从脚尖落到前脚掌,放松身体。
3、最后,做自由落体运动,让脚跟轻撞地面,引发柔和的震荡,沿两腿上传到上半身。
据现代科学测定,双侧小腿肌肉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心脏搏动一下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所以,踮脚能帮助人体下肢血液回流,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心血管健康。
2.生血补血活血金方:三红汤
三红汤,指的是红枣、山楂、花生红衣三样。红枣具有补血、激活人体造血的功能;山楂能够扩张血管、散淤血;花生衣有止血又补血的双重功效。
红枣7枚、山楂50克、花生红衣适量,共同熬汤,连汤共食之。三者共同熬汤,兼具生血、补气、滋阴、化淤的作用。
3.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的主治范围广泛,具有祛风通络、疏风散寒的作用,此外,还有宣通气血之功。
如有头晕、脸色苍白等状况,可用大拇指捏压患者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持续2~3分钟,一般会缓解。
4.戒烟、少熬夜、防四高
临床表明,烟会加速血管破洞,引起中风。此外,生活中的压力和经常熬夜,容易上火引起发炎,阳气上浮,也更容易中风。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人群,四高人群的中风风险极高,要定期复查,遵循医嘱按时吃药。
5.“五志”调节,适当运动
《素问玄机原病式》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中风最大的敌人还有情志调节方面,秋冬季阳气不足,特别是出现大雾、雨雪天气时,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悲则气消”,情绪不好会导致气机郁结,血脉不畅,瘀血阻络,脉络闭阻而致中风形成。
除保持心情舒畅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做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气功、散步等,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能够增强心血管功能,降低中风发病率。
中风一年四季皆会发生,但秋冬尤为高发,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中风远离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