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带孩子的误区有哪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导孩子很重要

2020-10-16新闻18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走出误区迎接爱我在养孩子之前养过一条狗,特别失败,我训练不好它。我特别担心,连动物都训练不好,我将来养了孩子会不会更加迷茫。

我翻阅了大量儿童教育的书籍,《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非常有效的一本。我曾在樊登读书的线下活动中分享了这本书。讲完后,刚走出门口,我就看到一辆奔驰停在我面前,从车上下来一位女士,她把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儿直接从车上拎起来扔在路边。女士上车,关了车窗作势欲走,小孩儿吓坏了,趴在车窗口使劲儿喊:“妈妈,妈妈!”女士就是不理,我当时看得心都要碎了。

我的朋友马上上前去制止她。他过去敲开车窗,对那位女士说:“你知道这样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吗?你有没有读过《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

这种惩罚的行为如果不制止,带来的重要问题是,孩子今后会时时刻刻都觉得自己有可能被妈妈抛弃。结果就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具有了反抗能力,会更加大力度地去反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很听话,可青春期后,就开始摔门、翻脸、冷战、离家出走。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吧。

与孩子相处的典型误区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从带孩子的误区开始讲起。

带孩子的误区有哪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导孩子很重要

第一种误区叫“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带大的孩子通常会有两种情况:要么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自信;要么变得特别有控制欲。一个人如果特别有控制的欲望,他自己会特别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一个人控制的事其实是非常少的。

放任型父母在孩子哭的时候说:“没事儿,让他哭,哭会儿没关系……”孩子哭起来撒泼、打滚,也没人管。放任型的父母带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是,极度缺乏团队的归属感,会过度具有依赖性。有可能网络上瘾,极端的情况有可能会加入黑社会的帮派、吸毒,因为他没有团队归属感,只有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第二种误区叫“贿赂型”。

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说:“别哭,别哭,爸爸给你买糖吃,爸爸带你去看电影。别哭,咱们去买个自行车……”很多父母习惯用贿赂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比如在墙上给孩子贴小红花。

贿赂带来的问题是,他做任何事都没有来自自己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外在的确认,做一个好孩子的乐趣是来自有人给他一朵小红花。他对自己学习成绩好没有乐趣,成绩好是为了能够得到一笔“奖学金”。

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事情本身的乐趣,是很危险的。我们想想看,人的一生中永远都有人给你外部的确认吗?永远都有人从外部激励你去做事吗?第三种误区叫“忽视、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说很饿。妈妈说“你不饿”。这就是否定他的感受。孩子摔了一跤,尤其是男孩子摔倒以后,妈妈过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不疼不疼,快起来。”设想一下,我们成年人如果在厨房里摔了一跤,伴侣过来说“不疼不疼”,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如果父母经常用否定和忽视感受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我们经常见到有的孩子把妈妈气得半死,孩子过来说“别生气,生什么气,生气有什么用”。他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很难融入社群中,甚至会伤害别人而不自知。

以上所说的这些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如果不读这本书的话,我们会不会在这条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第四种误区叫“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叫作“直接后果”,一个叫作“消极后果”。直接后果:

比如,你跟孩子约好了,晚上五点半吃晚饭。五点半,孩子在看电视,你叫他吃饭,他不来。再叫他,还是不来。半个小时后,孩子来了,饭没了。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理解你,但是的确没有饭吃了,要不明天早一点儿吃饭吧。”消极后果:

比如,孩子失手打碎了杯子,你一气之下说:“今晚不允许看动画片。”不能看动画片和孩子打碎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不会让他变得更乖,而是让他学会了怎样欺骗你。消极后果和直接后果的区别是特别明显的。还有一类典型的错误是体罚。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屏障,父母在揍孩子之前酝酿的气氛是特别吓人的。孩子如果感受到父母失控,他整个安全的屏障就彻底被摧毁了。这导致孩子今后有任何错误,父母都不能指责他。因为父母一指责,孩子就担心后面的摧毁,害怕父母有可能会突然不要自己了,或者害怕父母会突然变得像不认识自己的人一样。

情感引导让亲子沟通顺畅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错误,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叫作“情感引导”。

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类的词语后,他才能够学会用成人的方式来跟父母沟通。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我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首先教他的是什么词,通常是爸爸、妈妈、月亮、星星、汽车、银行这些名词。

所以,孩子小时候为什么会经常撒泼、打滚,躺在地上不停地哭,是因为孩子除了这招之外不会别的方法了,没有人教过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是有效的。

父母教了他一大堆名词,而实际上最应该教给他的是,这叫作“沮丧”,这叫作“开心”,这叫作“分享”,这叫作“快乐”,这叫作“协调”……这些情感类的词语,才是父母最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教给他的。

但是,情感类的词语比较难教,要帮助他学会大量的情感类的词语,他才能够变得善于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比如,看动画片的时候,有个动画人物的脑袋被砸了一下。这时候,你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他的感觉是什么?他心里在想什么?”这是在帮助孩子学会了解他人。

带孩子的误区有哪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情感引导孩子很重要

情感引导有如下关键步骤:1.给孩子埋下一颗种子。

比如,今天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吃饭。吃饭之前,你告诉孩子:“今天晚上,咱们要一块儿去吃饭。进入包间以后,不能到处乱跑,也不能大声地叫唤,这是咱们今天晚上吃饭的要求。”

在出发之前讲一次,在路上讲一次,到了饭店的时候,再跟他确认一次。这叫作“埋下种子”,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很多父母经常不做这一步,直接就是“你给我乖一点儿”。孩子根本听不懂,就如同以前有人告诉我,录节目的时候录得有趣一点儿,这个要求简直是要命。就像很多演员听到“你要演出那种悲愤的状态”,形容词的要求都是很难做到的。你提出具体的要求才是合理的。

播下这颗种子后,就可以带孩子去享受晚餐了。2.不断地观察和判断孩子。

仅仅有种子,孩子未必能够做得到。要知道孩子此刻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他在不在情绪正常的范围内,还是逐渐地开始失控了。

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懂得倾听。比如蹲下来、直视他,蹲下来,跟他的目光是平视的,问问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感觉。

因为你要教他了解别人的感受,就要先学会了解他的感受。这时候,如果孩子真生气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叫作“反映情感”。

比如,孩子很抓狂、很生气时,你说:“你别生气,生什么气?都是小朋友一起玩。既然是玩,有什么好生气的?你再这样生气,不带你出来玩了……”这不叫“反映情感”,这叫“指责”“要求”。

当你这样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孩子会变得更加生气,因为他生气的感觉没有得到理解和释放。这时候,家长需要跟孩子讲:“爸爸能够理解你现在很生气。”或者:“你现在很难过,爸爸知道你觉得有点儿委屈,是这样吗?”

当你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孩子此刻的感受时,他的情绪才会逐渐平复。如果一个孩子从秋千上掉下来,妈妈跑过去时,千万不要说“不疼不疼”,可以说“我知道秋千荡那么高,掉下来很吓人。你还有什么地方疼,你告诉妈妈,看看妈妈能不能帮到你”,这才叫作“准确地读出了对方此刻的感受”。

当你能够准确地读出孩子此刻的心情和感受时,他的情绪水平才会快速地下降,他才会恢复正常。

一个孩子的情绪没有恢复正常的时候,你跟他讲任何道理都是没用的。

在《关键对话》这本书的分享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人要做双核的对话人。双核的对话人就是既要考虑谈话的内容,又要考虑谈话的氛围。很多父母是压根儿不考虑谈话的氛围,只管把自己想讲的话一个劲儿地讲出来。孩子都已经听不进去了,或者孩子已经崩溃了、抓狂了,父母还在不停地说,这就是唠叨。导致的结果是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听。因此,父母要先学会关心孩子的情绪怎么样。试着先把他的情绪安抚下来,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关心他,再问他,“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做?”3.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问问孩子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觉得怎么样才能够和小朋友好好地相处?”“你觉得怎样能够让你们大家都开心,不打架?”引导孩子来解决问题,是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在孩子做对了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你刚刚这个行为做得很好,这个行为就叫作……”这就是情感引导。

我曾经尝试在我儿子2岁的时候,教会他什么叫作“耐心”。有一天晚上,嘟嘟躺在床上大哭,喊着“我要喝大牛奶”。这时候,他妈妈就赶紧去给他冲大牛奶,我一看,心想糟了,这孩子的性子像他的妈妈,真够急的。

我就过去陪着他,和他在一起,给他安全感。我趴在床上对他说:“嘟嘟,你现在是不是有点儿着急?”

他开始听我说话。我接着说:“嘟嘟,知不知道什么叫‘耐心’?”他说:“我不知道。”我说:“没关系,不知道也没关系,爸爸告诉你,耐心就是牛奶还没来的时候,咱们也可以不哭。”这是先播下种子。

第二天,他要喝大牛奶,他妈妈去冲牛奶了。我又过去陪着他说:“嘟嘟,爸爸昨天给你讲过什么叫‘耐心’,你还记得吗?”他说:“记得。”然后,他开始回忆内容,说:“没有大牛奶也不哭。”我说:“很好,来,试试看。咱们能不能表现出耐心,咱们尝试一下,表现出耐心来给妈妈看看。”他就努力忍了一会儿,这时候,他妈妈过来了。

此时,要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去塑造他的行为,告诉他这个做法就叫作“耐心”。所以,我立刻跟他妈妈说:“你快来看,你儿子表现出耐心了。”我对嘟嘟说:“你刚刚表现的这个行为就叫作‘耐心’,你真棒,你已经学会了。”

那么,他学会了吗?小孩儿学东西真的是很快的!

后来,嘟嘟4岁的时候,我在家里玩手机,他说:“爸爸,我要看你的手机。”我就跟他讲“耐心”,他就说“忍耐”,他的理解变化了。他给耐心的定义是要能忍耐,不断地在改变自己对这个词的理解。

嘟嘟是受情感引导的方式教育长大的,我获得收获是在他3岁左右的时候。这期间,我几乎没有见过他大哭大叫、大喊大闹,我带他逛玩具市场,一点儿都不担心。他说:“爸爸,我想要这个玩具。”我说:“这个比线上贵很多。”他立刻就能放下,等我以后给他买。

他能够和我商量和沟通事情。有一次,嘟嘟从幼儿园的校车上下来,我们小区一个小姑娘想去我家玩。我就问那个小姑娘:“如果你妈妈不同意你去怎么办?”因为她妈妈经常怕给我们添麻烦。小姑娘说:“那我就求求妈妈。”嘟嘟就在旁边接了一句:“求求妈妈是没用的。”紧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比这更没用的是哭和闹。”

我觉得他说的话有意思,就问他:“嘟嘟,那你说什么有用?”他说:“沟通。”

他在3岁的时候知道通过沟通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跆拳道考级,要考“蓝绿带”,需要抬脚把一块木板给踢断。他连着踢了三脚,都没踢断。根据规则,踢三脚踢不断就失败了。教练瞪了他一眼,就拿着板去让别人踢。

我看嘟嘟站在那儿有点儿发慌,玻璃门外一群家长就说“糟了,过不了了”,大家都很替他担心。

大家都踢完了,考官就开始点评每个小朋友的表现。点到我儿子时,刚说了他的名字,还没点评,嘟嘟突然举起一只手说:“请考官再给我一次机会。”

全场的家长都在外边看,都愣住了。有人说:“这个孩子还能这样说话。”

考官也一愣,他也不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嘟嘟接着说:“我只要一个机会。”他在跟考官沟通。

考官犹豫了,他不知道该不该松这个口。外面很多家长在那儿说,“给一个机会”“给一个吧”,大家都被孩子感动了。

当然,外面的声音是影响不到考官的。考官后来在里边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就给你一个机会。”

嘟嘟就去踢,“啪”,一脚就踢断了,拿到了蓝绿带。

结束之后,我进去很开心,其他家长也很开心,都过来说:“小伙子,你真棒!”

这时候,我立刻确认他的情感,我蹲下来问他:“嘟嘟,你刚刚有什么感受?”作为爸爸,我必须让他了解自己的感受。

他说:“我刚才憋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实际上,我看到,我的孩子是快哭了。

我说:“如果这个考官不给你机会,你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很重要,要让孩子知道有可能会遇到挫折。

他说:“要是不给我机会,我就好好练,下次再考。”

这时候,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可以帮助他学会一种品质,我选择了教他学会什么叫作“坚持”。

我还是和他目光对视,我跟他讲:“嘟嘟,你刚刚的表现,爸爸真的很高兴。”

他说:“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刚刚表现出的这个行为叫作‘坚持’,有很多事我们真的轻易地就放弃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努力坚持一下,不放弃有可能就能成功。所以,你今天的表现很棒,爸爸很高兴。”

他很快就理解、学习和体会到了什么叫“坚持”。

他当时非常开心地跑起来。

无条件的爱有边界

一个孩子的行为是从父母的身上学会的,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既然是复印件,有问题就要找原件。

所以,大部分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在父母的身上有所反映。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难于沟通,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根本没有尽到这个责任,没有教会他怎么去做。多年前,我坐火车看到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一路上,两个人都在打。小男孩一直吵、一直叫,母亲就使劲儿地掐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掐他。掐到那个孩子哭,疼了就再哭。母亲说“那我不要你了”,就把他扔到另外的车厢去了。两个人一路都在疯狂地打斗。

这种现象简直太普遍了,这对孩子的内心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只要有一次,孩子就知道父母对他不是无条件的爱。

我经常会问家长:“你爱你的孩子有条件吗?”大人们都会说:“我当然是无条件的,他做什么我都会爱他。”但我们往往表达出来的并不是这样,我们说的是“你要再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了”。我们喜欢听话的孩子,讨厌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到底有没有条件?

当爱被附加上了这么多的条件时,孩子就不能够轻易地承认接受错误了。因为孩子一旦轻易地承认了错误,那么就意味着爸爸妈妈可能会不爱他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孩子越被批评,他就越敏感。

无条件的爱不意味着让孩子做什么都行。

那么,父母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比如,爸爸要从心里认定,正因为爸爸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所以爸爸才要来帮助孩子。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也要表达出来:“因为爸爸爱你,所以爸爸告诉你怎么做是对的。”

纠正了他的行为之后,还要说:“尽管今天爸爸批评了你,尽管今天爸爸纠正了你的行为,但是爸爸依然还是爱你的。”这是真正无条件的爱的家庭所拥有的语言模式。

夫妻之间也一样。当然,夫妻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爱,会比亲子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爱要难很多。不过,一个家庭要想稳固,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否则的话,两口子一吵架,就互相说狠话,只能让对方心中不安全,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

这本书的核心是我们要学会使用情感引导这个工具:首先,在孩子心里埋下种子;接着,观察和体察他的情感;然后,引导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正确;最后,他做对了的时候,一定要表扬他。

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的时候。当孩子做对的时候,父母要珍惜这个机会,告诉他这样做是对的,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并且积攒大量正确的行为,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才会是和谐的。

孩子能找到乐趣所在

有的朋友向我反馈,说我讲的道理他非常认同,只是他的爱人做不到。

我的确见过很多父母为了教育孩子产生争执,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你要搞清楚是亲子关系重要,还是夫妻关系重要。

夫妻关系要远远优于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最安全的方法是父母的关系好。父母的关系好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千万不要为了管教孩子的事,在孩子面前吵架。爸爸应该在孩子不在的时候,跟孩子的妈妈好好地探讨一下这件事,把这本书介绍给她,让她了解一下到底应该怎样教孩子。

还有人说孩子的爷爷奶奶,经常会用两极的方法来对待孩子,要么溺爱得要命,要么特别严厉。

他们从小就这样教孩子,有人意识到需要改变,还有人说:“他这样教我们,我们不是也长大了?”长大了和长得好一样吗?有没有可能你只是长大了,但你的心灵受了很多的伤,有的你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你有很多局限,你有很多不自信,有很多心灵上的盲点,你根本就不敢探索……

这都是不正确的教育留给我们内心的伤害,我自己都清楚地知道我身上有什么伤害,所以我们想做得更好,就一定有机会做得更好。

父母亲自带孩子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是爷爷奶奶带,当然要跟爷爷奶奶不断地沟通,把知识传递过去。

在我家里,我从不刻意教嘟嘟写字,但他自己乐意认字。我妈妈是小学老师,她总忍不住提醒嘟嘟,某个字写错了,某个字写歪了,某个字笔顺不对……这是小学老师认真的习惯,但我跟我妈私下里沟通,我说:“孩子这个时候探索新东西的愿望才是最重要的,让他保持着这种喜欢探索的感觉,这个比纠正他把字写对要正确和重要得多。如果因为纠正他的字写得好不好看,而导致他不爱去探索、不爱去学习了,这叫作‘得不偿失’。”

我妈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她竟然还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和很多人分享她的感受。

我们家的孩子到目前为止,没有人逼他学习,也没有人用奖励的方法诱惑他学习,我们强调的是他自己有没有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比如,他说去学游泳,就很开心地享受游泳本身的乐趣。他也不用人催着弹钢琴,不用人催着练跆拳道……我们不要求他成为钢琴王子,也没有想过他成为游泳健将。

乐趣很重要,只是得孩子自己找到乐趣。如果某一事物,他没有乐趣,我们也不强求,反正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可以供他探索,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对事物的专注性。

有一位家长很苦恼地问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弹钢琴,他们家几乎是拿个鞭子在旁边,不弹钢琴就打手板。我想了想,如果弹钢琴的时候,自己弹了一首不错的曲子,旁边马上有人说哪处没弹好、哪里又错了,然后再打手,弹琴就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了。爸爸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弹钢琴的乐趣,比如说,“爸爸觉得弹得真好听”。

这位家长说道:“孩子弹琴有时候还是觉得挺有乐趣的,但是他就是不坚持。”我说:“那你就要让他学会爱上坚持这件事。”他说:“他不坚持。”我说:“所以,你要让他爱上坚持这件事。”什么叫作“爱上坚持这件事”?比如,孩子今天突然自己跑去弹钢琴了,没有人逼他,他会自己突然弹一会儿。

总会有这样的时候,爸爸要赶紧去固定他的这个行为,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告诉他:“你今天表现的这个行为叫作‘坚持’,你真棒!你善于坚持,你肯定能够学好。”当孩子感受到坚持本身带来了成就感,也有乐趣的时候,他才能够学会坚持,他做别的事也会表现出坚持的行为。

孩子的种种情商、种种行为模式,都是通过我们一点一滴不断地发掘,不断地确认才能让他学会。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一天到晚只看孩子不对的地方,整天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特别敏感,而对他们做对的事、对他们做得很好的地方、表现出天性的地方,家长却没有感觉。

这些是来自我们原始社会养成的很多坏习惯。原始社会时,我们只对危险感兴趣,乐观的原始人在慢慢进化的路途中都被吃掉了,所以能够活到今天的人都有谨慎的基因。但当下,这种谨慎的基因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鼓励。

我们有了意识之后,就想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快的办法是多读书。读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点儿,不要整天纠结在痛苦之中。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是我人生中幸运地读到的一本书,所以我把它推荐给了所有准备当父母或已经当了父母的人。几乎所有人读完这本书,都会觉得非常感激。

有朋友问过我:“这本书适合多大的孩子?”在我看来,即便你的孩子已经20多岁了,这本书也同样有效。随时改变,都有机会让一个家庭变得不同、变得更好。

#孩子#情感#玩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