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拥抱政府数字化转型浪潮 一“码”串联土地知晓“前世今生”

2020-10-15新闻8

【环球网 记者 刘艺】“‘地籍码’可以追溯土地的‘前世今生’,将所有信息串联起来,追溯到原先的空间组成和构成,类似于我们的身份证号,追随‘一生’。”上虞区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郑建军如是说。

“一码变全码,所有的人和相关信息都在‘码’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和不动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建波对上虞区“一码管地”称赞有加。

拥抱政府数字化转型浪潮 一“码”串联土地知晓“前世今生”

据悉,上虞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绍兴三大城区之一,呈现“北工、中城、南闲”发展格局,北部为国家级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的中心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6.4%。南部坐拥800平方公里的虞南山区,为母亲河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的主阵地,拥有15万亩鲜果采摘基地。

面对如此富饶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政府职能部门如何了解资源“家底”?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管理从分散到统一、从粗放到精细?

在此情况下,“地籍码”破壳而出,绘制出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对区内所有宗地(宗海)统一编码,以“一码”串联全业务,逐步推进自然资源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的监管治理,着力打造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代言码”。

拥抱政府数字化转型浪潮 一“码”串联土地知晓“前世今生”

破解三大难题 一码串联土地“前世今生”

“数据不完整、家底不清晰;群众多头跑、资料重复交;监管欠及时、执法欠高效。” 郑建军介绍在试点工作中遇到的三大难题时表示:“我区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便捷化、科学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入的调查研究,梳理摸排三大中重点难题,为试点工作明确努力方向,确保改革能够有的放矢。”

据介绍,此前“数据不完整、家底不清晰”问题突出。由于原先各部门在统计方法和口径上不一致,有关自然资源数据的精度和有效性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共享机制尚未成熟,存在数据采集不全、相关历史数据空缺较多、自然资源家底不清、权属不明、数据不准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一码管地”通过汇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信息,绘制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由分散到统一、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针对“群众多头跑、资料重复交”问题,“一码管地”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联通各个系统,以地籍码为传输介质,各部门、各业务科室仅仅需要扫描地籍码即可获取所需资料,与此同时,将办理结果作为补充数据,为下阶段其他业务办理提供依据和资料。

为了解决“监管欠及时、执法欠高效”问题,“一码管地”试点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对比,进行立体化、可视化呈现。举例而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一码管地”平台即可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发现、追踪和处置项目异常情况。与以往“线下拍照取证”的违法行为查处方式不同,“一码管地”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图斑套合分析,从而提供执法依据,并且提高执法效率。

“在各方不断的协作努力下,‘一码管地’试点成效明显,实现规范化建库,集成化共享,可视化监管” 郑建军作为试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对做出的努力颇有感触,他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明晰目标任务,并且成立专业工作领导小组来实现规范化和高效化。”

拥抱政府数字化转型浪潮 一“码”串联土地知晓“前世今生”

一码全揽、掌握资源家底,一码全息、知晓前世今生,一码掘金、挖掘资产价值。“一码管地”自5月7日全面运行以来,已完成337430个不动产单元代码“旧码变新码”工作,并实现282块地块赋地籍码。全方面了解地块情况,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直观决策的数据依据。

拥抱政府数字化转型浪潮 探讨“码”上合作

法院+码、建设+码、银行+码……以地籍码为抓手,将地籍码作为数据存储介质,通过数据与司法、税务、建设、金融机构、教育等部门关联互认,创新实施不动产“地籍码+”联办机制。

“目前已在司法处置、纳税‘一件事’、房产‘线上一窗’受理、金融抵押信贷等领域进行实施,切实形成‘一码管地’平台数据多部门共享复用良好格局。” 郑建军向记者介绍“地籍码+”联办机制和探索方向,“与此同时,我们探索在自然资源、空间治理、经济产业、资源能源、公共服务、征信金融6大领域20个场景中开展‘地籍码’应用服务,开发应用场景,提升政府‘整体智治’能力。”

“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确实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实现医疗、教育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以银行为例,银行在平台上可以直接查询获取资产抵押等情况,作为决策参考标准,决定是否进行贷款等业务。” 周建波认为“码”上合作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此同时,北大一带一路课题组秘书长杨建强也认同其可以缩短办公时间,实现数据的联动和实时更新。

在“一码管地”探索和发展过程中,试点地区聚焦数字化变革,为了夯实数据基础,建设地籍码标准化模式,将以往分散的“数据足迹”凝结成关联业务的“全景图”,创新实施“多测合一”“多证合一”“多审合一”“测验合一”等多个“合一”工作机制,全面构建整合协同的业务链。与此同时,串联系统强互通,围绕数据“一处产生,多处应用;一处改变,处处更新”原则,联通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行政审批系统等,推动数据在各个系统之间的自由流动,形成数据共享网。以“码”作为介质,在业务串联中获取所有数据并向公众开放,实现业务办理在线查询和信息全程追溯。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利用海量数据助推高质量发展,推动业务向自然资源全领域延伸。”对于未来的发展,郑建军充满信心,他表示:“‘一码管地’工作重心将由内部数据共享互通延伸到外部合作共用。利用阿里云城市大脑等大数据平台优势,在与部门和各数据平台合作共享的基础上,结合省域空间治理,扩大地籍码融合数据的深度和广度。在‘一码管地’工作成为绍兴市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已立项),逐步提升为全省标准乃至全国标准,将地籍码作为自然资源领域的标准代码,做到‘一码变全码’,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