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肯河的干流情况 倭肯河,旧称翁锦河、欧肯河。据旧《吉林通志》记载,此河又称倭坑河、卧凤河、倭和河。均由满语沃赫音转。词意为“石”,即不河,明代称呕罕河,清初称汪钦河、翁锦河。民国时始称之为倭肯河。又说其意为柳树。七台河志又载:20世纪20年代有几家渔民,在河岸搭个窝棚居住,故取名窝棚河,后改名为倭肯河。《吉林通志》、《黑龙江省志·地名录》均释为“石”,为满语本意。河以入松花江右岸处有倭肯哈达山而得名。倭肯河干流,上游在七台河市境内,中部上段为勃利县、桦南县的界河,下部为桦南县、依兰县的界河,下游及河口在依兰县境内。大致自东向西,呈“V”字型。窝棚河段倭肯河上流由正身河、金沙河、窝棚河、正阳河等汇合而成。现代水文以窝棚河为正源。《吉林通志》二十二卷载“源出富克锦城南七星砬子”,错。旧《依兰县志》载源于东阿尔哈山,旧《桦川县志》载源出阿尔哈山,疑以正阳川河为正源所致。又有书载源于“三音倭坑山”,为冷寒宫旧称。《七台河市志》载“源出冷寒宫”为确。冷寒宫,在勃利县胜利林场北端,是勃利-桦南两县界山。东经101度16分,北纬46度20分,属完达山余脉,海拔837米。倭肯河河源部分称为窝棚河,为季节性河流,出冷寒宫,。
为何古代中国人要把日本成为“倭”,把日本人称为“倭奴”?这种称呼有歧视的意味吗?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和“大和”一样都代表日本民族的意思,“倭”字并没有贬义,此名起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亲魏倭王,“魏”字去右边的“鬼”字舍去“魂魄”之意,加上左边“亻”加上往来的“友人”的意思,于是亲魏倭王的所在国家也叫做“倭国”,倭国之名得此由来并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五国指什么?分别是哪五国? 历史上著名的五国头城,位于松花江右岸,依兰县城北门外。西濒牡丹江,东临倭肯河,以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和拉哈阜山(俗称西山)为东西屏障,地势非常险要。五国头城遗址辽代始建,为五国部之越里吉城,因其位于五国部之最西部,被称为五国头城。金建国后沿用此城,设胡里改路治所。1127年金灭北宋后,将宋朝徽、钦二宗及皇亲国戚470余人押解北归,途经燕山府、古北口、中京、韩州、上京等地,于1130年7月抵五国头.
倭肯河的治理开发
谁认得这个石雕? 在我们心目中,龙图腾一直象征着皇权、神秘,让人禁不住想一探究竟。今年5月12日上午,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与倭肯河口龙兰港以东六百五十米处,巴兰河口对面松花江南岸的沙滩上,有市民发现江水下降后,露出7段带有龙图案的石雕,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些“雕龙石柱”到底代表什么呢?谁认得这些石雕?它们为什么会沉在水底?发现石雕的是83岁的齐福泰老人,他1955年开始就在这一带打鱼,至今已经有63年了,从未发现过有石雕。今年春季雨水少,倭肯河河床干渴,出现严重断流现象,这些石雕在江水下降后露出水面。截至16日,打捞出的“雕龙石柱”已增至13段,打捞工作仍在进行中。依兰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廖怀志推测,这些龙柱可能是三姓文庙的前廊明柱。三姓文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距今236年。当时依兰的八大庙按清朝廷规定,唯有文庙(也称孔圣庙)才能用龙抱柱。龙柱雕刻升龙图案,其龙由云海中盘旋而升,表达腾飞云天的意念和愿景。那么龙柱为什么出现在距县城七八里路的松花江里呢?而且又长短不一呢?廖怀志猜测,当年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要运走这些艺术水平很高的石柱,将其推倒后石柱每根断裂成两三截,便于将石柱装车运至北江边,装上船运走。当船。
黑龙江哪个地方产玉? 有两条河产玉的,玉龙喀什河产的是白玉,卡拉喀什河产的是墨玉。现在基本上在河床上挖玉的有20多万人,不过近几年很难挖到上好的和田玉了,你可以去上查一下地图上的。
倭肯河的流域概况 倭肯河流经分布在七台河市和勃利、桦南、依兰等市县。流域地势以东和东南较高,逐渐向西和西北倾斜。东邻挠力河、东南界穆棱河、西和西南为牡丹江、北滨松花江。流域平均高程为245米.流域形状略呈阔叶形,流域最大宽度为100公里;最小宽度为15公里,平均宽度约7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