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实词归纳 耕:耕田。植:植桑。给:供给。幼稚:指孩童。盈:满。缾(píng):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
如何用文言文表达\"我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奈何?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 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 曰:‘吾将使 梁 及 燕 助之。。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很多人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但事实上,陶渊明并非穷得“叮当响”的赤贫农民。陶渊明归田后,适逢乱世,连年天灾人祸,整个社会经济停滞,物质匮乏,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他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隐后,诗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西畴是陶渊明原有旧业,南亩是他癸卯年春开荒的新田,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首《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是陶渊明晚年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和沦为乞丐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不论是诗人自己留下的诗作和有关史料记载,陶渊明归田之初在上京的生活算是。
《归去来兮辞》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靠什么维持生活? 陶渊明,我国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历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散文辞赋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彭泽当县令,这也最后一次出任。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这次来的督邮是个粗俗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解印辞官后,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