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陪“糟糕”的自己多呆一会

2020-07-20新闻16

(一)

有时候我们对负面情绪的反应太敏感了。偶尔情绪的低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不是抑郁了;偶尔的情绪失控,脾气暴躁会让我们怀疑对方是暴力狂;偶尔的失眠,头痛也会让我们担惊受怕好久好久……

我们对负面情绪的不自觉抵制就是不能接纳自己的表现。

负面情绪有那么可怕吗?可愤怒,失望,焦虑这些感受是经常会出现的啊,很明显对每个人的影响也都不一样。也许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其中的区别。

情绪本身是不会严重危害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二次伤害"。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痛苦来自于对情绪的评价,比如当我们失恋了会伤心难过,而如果我们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就很容易否定自己,觉得我伤心难过是因为我不够好,对方才会离开自己。

有负面情绪,单纯地压抑自己是不好的,这会导致负面情绪的积累,持续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相比较而言发泄出来会更好一点,但发泄也只是一种方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对待情绪,更好的方式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自我接纳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

自我接纳并不意味着放弃、安于现状,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成长策略!自我接纳是接受并容纳的一个过程,是直面真实,而不是排挤打压和逃避;是内在消化,而不是向外投射。

不管我们出现怎样的情绪,都可以反思觉知,自我探索一下情绪背后的恐惧和渴望,在感受中多待一会,不加评价。

(二)

我们大多数情况都是在一段关系中产生了负面情绪,尤其是和伴侣之间,子女之间,父母之间。

而衡量一段关系是否和谐,是否积极,可以参考——

1,你在关系中能否自由地存在着。

一方面在这段关系中你是否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还是压抑的,沉闷的,尴尬的?

另一方面这段关系会不会让你的自我评价更高?会有很多负面反馈吗?你获得了更多的肯定还是否定?

2,你经历了多少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比如明明想拒绝对方却同意了,明明想吃什么东西却妥协了吃其他的了……

这些消极的部分在你的关系里占多大比例呢?它会影响你的整体幸福感。

为什么即便处于糟糕的关系里,我们还不离开呢?

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比如当我们年纪小的时候必须依赖自己的父母从你生存。

可能是为了避免迈入更艰难的处境,比如有时我们实在不喜欢一份工作也不愿意辞职,因为担心辞职就意味着失业,那我们将变得更加窘迫。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功能自我"在保护"内在自我"。

自我接纳是一个动词,为便于理解可以把我分为"功能自我"和"内在自我",功能自我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就是别人看到的我,我们会学习,会运动;而内在自我就是常说的内在小孩,真实自我,指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那部分,他包含原始的恐惧和恐惧背后的渴望。

举个例子,我们有时候明明想拒绝别人,口头上却又答应了,那答应的那个,说出话的是功能自我,而那个想拒绝,想反抗的就是内在自我,就是我们说的在内心深处。

真正做到自我接纳就意味着内在自我会感受到安全感,会相信"不管我是怎样的都会被接受,被理解,被爱。"

当内在自我"过度"不满足的时候就很容易自我攻击,打压,形成伤害。这里的过度一方面是指别人的评价信息过多,影响到对自己的定位而觉得不满足,另一方面是缺少爱与理解而不满足。

有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对不良行为的可耻感,比如拖延,暴饮暴食,懒惰……而可耻感的背后往往是空虚感,是孤独。

比如拖延,实际上是一种逃避,是因为做某事太辛苦而选择的替代方式,是害怕不被认可,它不代表你是无能的……我们要理解不良的功能自我,它们并非一无是处,在理解的同时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法,而不是因此打压自己。

对待功能自我,我们可能是非常认真的谨慎的,比如在工作中学习中专心致志;也可能是多疑的焦虑的,比如担心完不成任务;也可能出现回避打压的情况,这是值得警惕的态度。

功能自我让我们增加了掌控感,更有目标和动力,有依靠感。比如我们的一技之长,让我们能够很好的生活,对未来也有计划和目标。

当然像拖延,疲惫,焦虑这些都是功能自我带来的副作用,我们要理解,要承担,而不要过于恐慌。

(三)

当内在自我(内在小孩)变得强大中,就会觉醒,会想着活出自我。

而要想活出自我是需要条件的,准确的来说需要一个导火索,可能是外部刺激过大(比如亲人逝世),关系中的冲突,面临重大选择(比如辞职,离婚),偶然的事件;可能是过度使用功能自我导致匮乏(比如劳累过度之后);可能是遇见一段关系(比如婚外恋);可能是自然的探索(比如突然有一天去想这个问题)。

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活出真实的自己的。有时候我们追星特别疯狂,很有可能是因为她们活出了我们内心理想化的东西了,活出我们内在的渴望了。

我们说接纳是一个过程,不管是接纳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情绪,而且这个过程很可能需要经历挣扎,经历痛苦。

我们需要可容纳,包容的环境,需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需要承受外部的压力,也需要理解改变带来的愧疚感。

举个例子,我们总是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习惯去讨好别人,我们要接纳真实的自己,就要去拒绝,不去讨好,这个过程就可能会有冲突,我们也要充分去表达,以及理解表达后可能有的愧疚(比如觉得我没答应他是不是我不对)。

需要经历以下的过程——

需要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情绪。

允许关系的破坏。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渴望。

同时注意要把渴望分散开来,避免因为某个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导致整个人心态崩了。比如我们内心是缺少认可的,那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渴望都寄托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可以在多段关系中体验被认可。

还需要"过渡空间",让自己的情绪能够得以缓冲。比如有些人压力大的时候会去操场跑步;有些人会和朋友聊天,交流;有些人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听会歌。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每一个压抑着的想法,情绪都不会凭空消失,每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渴望也都会一直存在。只有当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它才能被安抚下来,不会蠢蠢欲动。接纳自我也是满足内在需求,让自己的内在自我变得更加强大。

陪"糟糕"的自己多待一会儿,就是对自己最真诚的关爱。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你所以为的不好的种种情绪和行为,其实都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保护自己。当我们靠近它们,理解它们之后,就会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