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氢原子的光谱的谱线数是多少条? 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测量实验

2020-10-02知识6

氢原子的光谱的谱线数是多少条? 氢原子光复谱可用下式表示:1/λ=R[1/(n1)^2-1/(n2)^2]n1=1 n2=2,3,4.赖曼线系 紫外区n1=2 n2=3,4,5.巴耳麦制线系 可见光区n1=3 n2=4,5,6.帕邢线系 红外知区n1=4 n2=5,6,7.布喇开道线系 红外区n1=5 n2=6,7,8.逢德线系 红外区

氢原子的光谱的谱线数是多少条? 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测量实验

氢原子光谱谱线波长遵循公式 赖曼系的第一条谱线1λ1=R(1-122)=34R,巴耳末系的第一条谱线1λ2=R(122-132)=536R,帕邢系的第一条谱线1λ3=R(132-142)=7144R,故波长之比λ1:λ2:λ3=43R:365R:1447R=35:189:540.故答案为:35:189:540.

氢原子的光谱的谱线数是多少条? 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测量实验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ztq9618里德伯常数的测定氢原子的光谱按波长(或波数)大小的排列次序上显示出简单的规律性,测量氢灯各光谱线的波长值可以来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本实验用分光计测量氢原子的光谱线波长,并通过巴尔末公式推算里德伯常数。原理氢原子的光谱线在可见光区共有四条,分别用(红线)(蓝绿线)(青线)和(紫线)记号来标志。他们的波数(波长的倒数)可以准确地用实验公式(1)表示,式中n是大于2的整数,即3,4,5,…每一个数代表一条谱线,而是一个实验常数,称为里德伯常数。式(1)就是著名的巴尔末公式。若利用分光计准确的测定上述四条谱线的波长,并分别代入(1)式,即可由实验方法确定里德伯常数。此外,根据玻尔关于原子构造的量子假设,里德伯常数与原子内部若干微观量和有关物理普适常数的关系是(2)式中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质量,为氢原子核的质量,c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介电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由此算出里德伯常数的理论值光栅衍射有大量等宽间隔的平行狭缝构成的光学元件成为光栅.设光栅的总缝数为N,缝宽为a,缝间不e69da5e6ba90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23766透光部分为b,则缝距d=a+。

氢原子的光谱的谱线数是多少条? 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测量实验

什么是里德伯常数?

氢原子光谱的光谱线公式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J.巴耳末首先把上述光谱用经验公式:λ=Bn2/(n2-22)(n=3,4,5,·)表示出来,式中B为一常数。这组谱线称为巴耳末线系。当n→时,λ→B,为这个线系的极限,这时邻近二谱线的波长之差趋于零。1890年J.里德伯把巴耳末公式简化为:1/λ=RH(1/22-1/n2)(n=3,4,5,·)式中RH称为氢原子里德伯常数,其值为(1.096775854±0.000000083)×107m-1。后来又相继发现了氢原子的其他谱线系,都可用类似的公式表示。波长的倒数称波数,单位是m-1,氢原子光谱的各谱线系的波数可用一个普遍公式表示:σ=RH(1/m2-1/n2)对于一个已知线系,m为一定值,而n为比m大的一系列整数。此式称为广义巴耳末公式。氢原子光谱现已命名的六个线系如下:莱曼系 m=1,n=2,3,4,·紫外区 巴耳末系 m=2,n=3,4,5,·可见光区 帕邢系 m=3,n=4,5,6,·红外区 布拉开系 m=4,n=5,6,7,·近红外区 芬德系 m=5,n=6,7,8,·远红外区 汉弗莱系 m=6,n=7,8,9,·远红外区 广义巴耳末公式中,若令T(m)=RH/m2,T(n)=RH/n2,为光谱项,则该式可写成σ=T(m)-T(n)。氢原子任一光谱线的波数可表示为两光谱项之差的规律称为并合原则,又称里兹组合原则。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类氢原子(如He+,Li2+。

如何利用测量的氢光谱线计算相应的里德伯常数 本文讨论了氢原子光谱实验2113中里德伯常数的几种不同的5261数据处理方法。理论4102上定量分析了不同算法的不确1653定度及置信水平,得出了应用不同波长求出里德伯常数后再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平均得到里德伯常数的最小方差无偏估计的算法较为合理的结论,并以原始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对 实验氢原子光谱和里德伯常数的测量 的相关讨论,如如何减小误差,实验改进方法,建议等。 北航的吧!问李朝荣去!

在玻尔模型理论里,通过氢原子光谱来计算里德伯常量时,如何理解玻尔后来提出的折合质量?

什么是里德伯常数? 里德伯常数里德伯常数在光谱学和原子物理学中有重要地位,它是计算原子能级的基础,是联系原子光谱和原子能级的桥梁。1890年瑞典的里德伯在整理多种元素的光谱系时,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里德伯公式得到了一个与元素无关的常数R,人称里德伯常数。由于从一开始光谱的波长就测得相当精确,所以里德伯得到的这一常数达7位有效数字。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也可从其他基本物理常数,例如电子电荷e,电子荷质比e/m,普朗克常数h等推出里德伯常数。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吻合,成了玻尔理论的极好证据。进一步研究,发现光谱有精细结构,后来又得到兰姆位移的修正,在实验中还运用到低温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同时光谱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从30年代到50年代,里德伯常数的测定不断有所改进。然而最大的进步是雷射技术的运用。稳频雷射器和连续可调染料雷射器的发明为更精确测定里德伯常数创造了条件。截至1990年,测定里德伯常数的不确定度已降至10-4ppm以下。下面是历年来测定的结果:年 代工作者方 法结果(cm-1)相对不确定度1890Rydberg光谱109721.61921Birge光谱精细结构109736.91929Birge光谱精细结构109737.421952Cohen平差109737.309(12)1969Taylor。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